中新社武漢5月20日電 題:莫言的慈善情結:向善,是人心所需

  作者 張芹 武一力

  “在世界范圍內,經典文學作品多以苦難為底色,為什麼大傢都不約而同地喜歡寫苦難?”中國著名作傢、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這些作品普遍對人的命運予以關註,激發讀者的悲憫、同情之心。”

  2023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當天在武漢開幕,莫言以“公益項目發起人”身份受邀參會。

  回溯莫言作品,從《透明的紅蘿卜》裡的黑孩,到《蛙》中的鄉村女醫生,再到《豐乳肥臀》中的母親,在小人物的生死沉浮中,“悲憫”二字力透紙背。

  在莫言看來,如托爾斯泰、塞萬提斯、雨果等偉大的作傢,他們在書寫苦難的背後,其實是講述那些與苦難作鬥爭的頑強生命,以及人性所煥發出的光彩。“任何作品都可以找到慈善的種子,向上向善,是人心所需。”他說。

  童年記憶是莫言的創作之源,祖輩的言傳身教亦為他播下向善的種子。憶起兒時舊事,莫言稱,小時候傢裡種瞭兩棵果樹,盡管當時物資較為匱乏,但是每當果實成熟時,爺爺奶奶都會把最好的分給鄰居老人、孩子。幼年莫言雖難以理解祖輩的做法,但彼時“分享”的快樂紮根心底。

  真正加入慈善行列,源於莫言的一次就醫經歷,得知全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數量龐大,自2015年起,他便開始向西部貧困地區兒童開展捐助。去年春節,他和好友王振用毛筆寫下百張“福”字,為患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籌集善款,並由此開啟“莫言同心”項目。截至目前,“莫言同心”項目已完成16批、281名困難傢庭先心病兒童的救助。

  “每當看到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救助恢復健康的孩子,那種幸福感難以言喻。”莫言提及,曾牽著病愈孩子的小手遊覽天安門,看著一張張興奮的笑臉,自己也體會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那種幸福來源於自我價值的確定。

  一貫低調的莫言,如今面對慈善事業不再“莫言”。“善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並不是為瞭榮譽,而是喚起大傢的都有的慈善之心。”他如是說。

  今年68歲的莫言笑稱“自己正值創作盛年”,但隻要慈善方面有需求,他一定不會缺席。5月20日,莫言在武漢發佈“與莫言同行”計劃,倡導營造“人人慈善”的社會氛圍。

  “比爾·蓋茨捐一個億不算多,我們村放羊的老大爺捐5塊錢也不算少。”莫言稱,人人都有慈善之心,幫助別人減輕痛苦,給他人帶來幸福的獲得感遠遠大於付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