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多地出現異常高溫和幹旱天氣,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大幅走高。按照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最新預計,在2023年6月至8月期間,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已經接近70%,這意味著今夏天氣將更加炎熱。食品價格上漲也給各國實現通脹目標造成瞭挑戰,全球也在密切關註氣候異常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天氣異常助推農產品價格跳漲
今年以來,與天氣相關的事件已經推高瞭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例如,糖和可可期貨上漲瞭20%以上,受到飼料價格影響,豬、牛等牲畜價格也大幅走高,美國牛肉產品價格上漲超30%。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文稱,年內出現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預計將帶來高溫和極端天氣,進一步影響糧食安全問題,多個主要谷物生產國和出口國將面臨風險。進入6月,受關鍵產區惡劣天氣導致作物減產的擔憂升溫,國際小麥、玉米、大豆期貨開啟瞭新一輪漲價行情。
澳大利亞農業及資源經濟和科學局(ABARES)表示,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下一收獲季當地小麥產量或將下降34%至2620萬噸。
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統計顯示,受幹燥天氣影響,截至6月18日當周,美國玉米作物優良率為55%,較上周下滑6%,大幅不及市場預期,大約64%的美國玉米產區正在經歷幹旱,高於此前的57%。此外,美國大豆優良率為54%,較上周下滑5%,春小麥作物的優良率為51%,大幅低於上周的60%。
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西班牙小麥作物生長遇到瞭春季旱情的嚴重影響,德國農業合作社協會在最新報告中預計,受幹熱天氣影響,德國2023年所有類型的小麥作物產量將同比下降2.9%,至2187萬噸,法國農業局將2022/2023年度法國對第三國的軟小麥出口調低10萬噸,從5月份預測的1030萬噸下調至1020萬噸。
歐盟作物監測服務機構MARS本月下調瞭歐盟今年糧食和油籽作物幾乎所有的平均產量預測。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溫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報告,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對當年全球經濟造成沖擊,也會導致隨後多年經濟體增長乏力。IMF預計,新一輪強勁的厄爾尼諾影響將更為嚴重,可能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抑制熱帶國傢的經濟活動。報告稱,厄爾尼諾現象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影響存在較大差異。主要經濟體中澳大利亞、智利、印度、印尼、日本、新西蘭和南非的經濟活動都會因為氣候沖擊而短暫下降,而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泰國等經濟體和歐元區可能從中受益。
由於全球依然處於後疫情時代的復蘇期,對於為瞭打壓物價進入緊縮周期的各國央行而言,新一輪食品通脹無疑是壞消息,厄爾尼諾將進一步加劇宏觀不確定性。外界越來越擔心,這可能導致央行為對抗通脹采取過度措施,進而導致經濟陷入衰退。
資產管理機構BKAssetManagement宏觀策略師施羅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歐元區和美國的通脹主要是由其核心組成部分驅動的,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工資增長和服務業擴張成為瞭物價的重要推動力。相比之下,供應因素對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溢出效應一度有消退升溫跡象,如果食品通脹卷土重來,央行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政策的合理性。
如今投資者對於美國將陷入衰退的猜測正在水漲船高。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周在國會出席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聽證會時暗示,年內進一步加息2次的預期是合理的,多項經濟指標顯示,二季度末美國經濟動能正在迅速降溫,多條關鍵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加劇。
Oanda高級市場分析師厄拉姆(CraigErlam)向第一財經表示,美聯儲正在傳遞強硬信號,實現目標的決心沒有改變。他預計,隨著政策滯後效應的顯現,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將陷入溫和衰退,因此需要防止外溢效應對全球帶來的沖擊。
對於新興市場而言,挑戰將尤為艱巨。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包括墨西哥、印尼、巴西和多個東歐、非洲新興經濟體已經暫停瞭加息周期,利率水平處於歷史高位且遠高於發達國傢,新一輪食品通脹無疑將加大政策選擇的難度。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認為,糧食進口成本上升可能在部分脆弱新興國傢引發“潛在危機”。隨著糧食進口在進口總量中占比攀升,將成為某些地區潛在危機的早期預警指標。糧農組織稱,許多新興經濟體已經面臨著貿易夥伴經濟低增長、借貸成本上升和商品價格高企的完美風暴。
施羅斯伯格向第一財經表示,農產品價格上漲對新興市場的影響往往更明顯,因為與發達國傢相比,他們的消費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往往要更大。然而他們進一步加息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對於不少進口國而言,都面臨巨大的財政和債務問題,復蘇之路將變得愈發曲折。
各國積極應對氣候風險
如今全球在關註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及俄烏沖突後的能源轉型。《巴黎氣候協定》中承諾,與工業化前的溫度相比,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科學傢們認為,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關鍵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極端洪水、幹旱和糧食短缺的可能性會急劇增加。
主要央行也在推進研究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通過對包括農業生產、勞動生產率、商品價格等各要素變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展開分析,以尋找合適的政策應對方式。
中國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中提出,將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探索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並逐步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鼓勵金融機構評估和管理其環境和氣候風險。
去年7月,歐洲央行宣佈采取更多措施,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歐元貨幣政策框架,以減少氣候變化相關的金融風險,支持經濟綠色轉型。歐洲央行表示,為落實《巴黎協定》的目標和歐盟相關氣候目標,歐洲央行將在公司債券購買、抵押品框架、披露要求和風險管理方面引入氣候變化因素,旨在減少資產負債上涉及氣候變化的金融風險,有助於維護歐元系統價格穩定並支持經濟綠色轉型。
相比之下,氣候變化暫時沒有納入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關鍵考慮范圍。美聯儲在2021年發佈的氣候變化和金融穩定報告中表示,其金融穩定監測框架足夠靈活,可以廣泛納入氣候相關風險的許多關鍵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分析,將這些風險充分納入金融穩定監測,包括大幅改進數據和模型。今年1月,鮑威爾表示,美聯儲的監管權力使其在確保金融機構“適當管理”面臨氣候變化風險方面發揮瞭作用。鮑威爾上周在美國國會發言時表示,氣候變化與當前的貨幣政策無關。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