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瑞銀、瑞信的合並即將進入尾聲,這樁一度引發全球擔憂的事件即將畫上尾聲——除瞭那些因購買瑞信AT1債券血本無歸的投資者們。
在這次的緊急交易中,將近160億瑞郎(約合人民幣1265億元)被完全減記至零,受到波及的投資者至今仍在尋求挽回些許損失的方法。據《日經新聞》報道,有一部分日本投資者準備將銷售瑞信AT1債券的日本券商告上法庭,因為後者未能“充分披露風險”。
曾經在美國銀行擔任證券律師的Taiju Yamazaki對媒體表示,他最快將在8月代表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的客戶,將這傢券商告上法庭。現在已經有超過60人、損失金額接近4400萬美元的投資者來找過他,預期會有一半的人參與訴訟。Yamazaki表示,他也正在準備起訴其他券商的事宜。
根據日本政府的摸底排查,大約有價值10多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賣給瞭日本投資者。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向1550名投資者出售近7億美元的債券,其中近1300人是個人投資者。
AT1債券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設立的補充流動性工具,在銀行破產等情況下會被完全減記。但瑞信事件的爭議點在於,在AT1債券全額減記的同時,股權投資者仍能拿回部分回報。同時信用衍生品決議委員會也裁定,瑞信和瑞信的合並不構成信用事件,不會觸發CDS(信用違約互換)的賠付。
當然,AT1債券的發行文件中,也明確存在觸發“不可持續經營事件”(Viability Event)時全額減記的條款。
投資者憑啥起訴券商?
即便對於許多金融從業者來說,瑞信AT1債券的事件也是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更何況瑞士監管采取瞭“債券先於股權滅失”的決策,更不用說普通投資者瞭。
但據此起訴券商未盡告知義務,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在4月的財報說明會上曾提及,AT1債券的風險已經“依照法律規定通過銷售文件向客戶說明瞭”。由於銷售文件中的確有記載“全額滅失”的風險,所以一些法律人士認為起訴券商的贏面不大,轉而將目標轉向瑞士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包括日本當地的律所在內,全球范圍內已經有多起類似的訴訟。
對於起訴的立場,Yamazaki表示他的訴訟旨在證明,券商銷售人員缺乏對“不可持續經營事件”的明確解釋是一種常態,而不是什麼特例。根據日本法律,銷售人員必須“以滿足客戶理解所需的方式和范圍”解釋重要事項,例如損失本金的風險,否則將面臨潛在賠償。
銷售行為或存明顯過失
《日經新聞》也設法聯系到瞭一些瑞信AT1債券的持有人,請他們聊一聊當初為何買入這些讓他們後悔終生的債券。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瑞信的AT1債券本質上是次級債,在日本的起售金額就達到20萬美元。所以不少投資者都是上瞭年紀的老人,在這場風波中損失瞭較大比例的養老儲備。其中有一些人表示,他們本來以為自己買的是普通的次級銀行債,因為拿到手的利率隻比他們以前買的銀行債高瞭一個百分點。
一名71歲的東京老奶奶告訴媒體,她是在2019年買的瑞信AT1債券,票面價值30萬美元,年息6.25%。她之前購買的是摩根大通優先股,年息為5%。本來那筆投資到期後,她準備繼續購買相同的標的,但當時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的私銀顧問建議她去買瑞信AT1債券,因為“收益率會比摩根大通的優先股高一些”。
這位老奶奶其實是懂一點點投資的,但也隻是懂一點點。當時她明確詢問瞭“不可持續經營事件”條款的含義,但銷售告訴她這就像一份“災難性事件風險的保險單”,而且不應該太擔憂這件事情。銷售同時跟她講,瑞信債券和她之前買的小摩優先股是相似的產品,因為“瑞信也是全球最大的銀行之一,如果瑞信倒瞭,那麼三菱日聯銀行也會倒閉”。
作為對比,其他的日本券商基本沒有向零售投資者推銷AT1債券。野村證券的CFO Takumi Kitamura就明確表示,這類產品對零售投資者來說太危險瞭。
令事情更加復雜的是,日本的大型銀行和大型券商之間的親密關系,也令這些投資者更容易盲從券商的誘導。
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是在2016年合並而成的券商,三菱日聯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分別持股60%和40%。向東京老奶奶賣債券的私人銀行部門,最早可以追溯到已經破產的山一證券。私銀部門最初在1998年被美林證券接手,然後在2012年賣給瞭三菱日聯。
這位老奶奶表示,她是三菱日聯的老客戶,從她做生意的父親開始就一直與這傢金融集團合作,她的人壽保險和投資信托也都托付給瞭他們,也正是三菱日聯將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介紹給瞭她。
事實上,自從她購買瞭瑞信債券後,之後的四年裡就再也沒有收到有關這隻債券的更新,在此期間債券的交易價格已經從105美分(對應票面1美元)跌至70美分。私銀的銷售人員也會偶爾來拜訪她,但主要目的是勸說她買新的債券。
在瑞信官宣與瑞銀合並的兩、三天前,她突然接到通知說自己買的債券可能存在“擔憂”,當時已經跌到35美分。那個時候也是她第一次聽到“AT1”這個詞,隨後不久她的一半財產就被瑞士政府全額減記瞭。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