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總部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上海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57%,處於歷史低位;而據悉一些地區銀行通過招標制給到央企、國企的貸款利率更是低到3%以下,近期更有創業擔保貸款利率低至2%左右;相比貸款利率的持續走低,當前存款利率則相對偏高,一些銀行3年期以上存款利率遠高於對應期限的國債收益率,部分大額存單甚至出現與同期貸款利率倒掛的現象。
為舒緩存貸款息差收窄等壓力,最近國有大行下調瞭人民幣和美元存款利率,如2年期和3年期以上定存利率分別下調10個基點和15個基點,以緩解當前存貸利差收窄。
最新宏觀數據顯示,經濟弱復蘇問題相當突出,制造業PMI下探至48.8%,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海關總署發佈的5月出口同比下降0.8%,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則同比下降7.5%、進口下降4.5%等,這使市場認為適度降息是可選之舉,經濟需新刺激來投註活力。
但中美明顯的利差限制瞭我國的降息空間,而且存貸款利差收窄,警示當前中國金融系統面臨較為明顯的資產荒與貨幣流動性壓抑。
資產荒反映更多流動性追逐少量有價值資產,這使優質資產的貸款利率被壓得很低;同時,存款利率高位徘徊,則反映銀行系統的貨幣流動性並沒那麼寬松,甚至存在流動性壓抑現象,在今年以來信貸井噴的背景下,出現流動性壓抑,非同尋常。
究竟錢去哪裡瞭?其實,出現這種不同尋常現象背後的成因可能是,今年以來新增的貨幣流動性,被大量低效、無效的資產吸收瞭,而沒能真正帶來新的信用創造,即基於存貸同源原理,若貸款不帶來新的信用創造,激發貨幣乘數效應,新發貸款就會變成交易對手的新存款,使銀行不得不向央行上交法定存款準備金,從而客觀上導致金融系統的流動性緊縮。
這是有相應的信息和數據支撐的。國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測算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中國宏觀杠桿率上升8.6個百分點,達281.8%,其中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達到歷史最高的167.0%,中誠信國際的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非金融部分債務付息占GDP比重達14%左右,即14%的GDP用於利息支出,反映大量投入實體的流動性沒有帶來有效的經營活動。
這將導致銀行系統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大量低效無效資產,使銀行系統面臨資產不良化壓力;另一方面存貸款利差收窄現象,削弱瞭銀行系統盈利能力,致使銀行系統變成瞭亟待盤活的存量資產。
資產荒等現象觸發的另外一個警示就是,降息等財金刺激政策對於經濟增長的邊際影響可能相對有限,市場需對銀行系統的局部風險敞口暴露引起必要重視。收益率貼現與風險溢價等對利率的影響較為直接,目前經濟社會的投資邊際收益率的遞減走勢,客觀上帶動利率下行;不過,資產荒意味著市場出現瞭明顯的損失厭惡,即絕大多數市場經營主體出現避險情緒,市場對風險資產提出瞭更高的風險補償要求,且目前投資邊際收益率的遞減速度要低於風險溢價補償。
這意味著目前市場的真實資金使用成本是較高的。市場的高真實利率通過兩種方式表達出來,一種方式表現為民營經濟的金融壓抑,即利率無法有效覆蓋掉風險資產的風險敞口,這使得民營企業缺乏信用創造意願而使民營企業與金融機構雙向奔赴;一種方式表現為對有實力央企、國企等的低利率,即這更多是借新還舊的債務結構調整。
為此,當務之急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把經濟社會體系打造成一個希望的田野,以激活市場經營主體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當前中國經濟需開啟休養生息的制度變革,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為所有市場經營主體打開機會和希望之門,唯有如此,經濟才能向陽而生,經濟的復蘇才更強勁有力,資產荒才能消融,金融系統也不會陷入內卷陷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