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證指數近期震蕩下行,兩市成交量持續萎縮,但有一類基金產品卻逆勢吸金,規模創出新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今年以來ETF總規模逐月走高,資金凈流入量近700億元,目前總規模已達1.69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
在資金加速入場同時,個人投資者迅速湧入市場,成為新發股票ETF基金的認購主力軍,多隻新發產品中,個人投資者占比高達90%以上。
深交所基金管理部高級經理王夕子表示,ETF產品有廣大投資者參與,同時,近幾年ETF市場呈現新的投資交易特征,ETF市場規模和個人投資者比例均快速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在市場情緒不高的環境下,有部分基金公司將ETF的發行和持營工作列為今年的重中之重。但是,從ETF的整體情況來看,市場已經呈現出頭部集中現象,前十傢管理人市場份額為78%。
“核心寬基是頭部管理人位次競爭的必爭之地。”國泰君安分析師廖靜池認為,ETF市場競爭格局尤其是頭部基金管理人的競爭格局趨於穩定,同時頭部基金管理人的合計管理規模市占率穩步提升,這意味著中小基金管理公司的進入通道逐漸縮窄。
更為突出的現象是,新發股票型ETF集體陷入份額縮水怪圈。近一年內成立的ETF超八成出現份額縮水,縮水五成以上的比比皆是。
那麼被業內譽為“貴族遊戲”的ETF市場中,排名靠後的基金管理人規模將如何實現彎道超車?相同賽道ETF又將如何持營?
ETF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前二十 (數據來源:Wind,日期截至2023年5月23日)
逆市吸金近700億
今年以來,ETF成投資新寵,市場資金持續凈流入。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年內ETF份額增加1998.77億份,較年初增長13.82%,達到1.65萬億份。其中,份額增加最多的為股票型ETF,增加1192.44億份,其次是跨境ETF,增加590.74億份。
目前,ETF總規模已達1.69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
持續增長的規模意味著,ETF在國內市場逐步成熟,同時被更多的投資者所接納並參與,越來越多的場外資金在積極借道ETF產品入市。
有公募基金人士認為,A股市場實施全面註冊制後,投資標的的擴容提升瞭投資難度,而ETF作為優中選優、打包一籃子指數成分股的結構化投資利器,加之費用低廉、運作透明等優勢,因此獲得資金的高度青睞。
“ETF類型豐富多樣,可以全方位滿足機構投資人的多元佈局需求。”在廣州某私募人士看來,ETF是獲得貝塔收益最經濟的方式。
市場上,多傢基金公司都在佈局豐富的ETF產品線。天弘基金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發行中的有天弘中證工業有色金屬主題指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已批待發的有天弘中證機器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發起式聯接基金、天弘國證綠色電力指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
從熱門ETF年內份額波動來看,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在最近半年增加份額最多,達到173.02億份,同期華寶中證醫療ETF、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和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增加瞭超過100億份。
此前,證監會宣佈啟動科創50ETF期權上市工作。業內認為,科創50ETF期權的推出將完善科創板配套產品體系,在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完善市場多空平衡機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相關ETF的容量、流動性、穩定性也會隨之提升。
在多位公募基金人士看來,隨著國內經濟逐步企穩回暖,A股中長期投資價值較為突出,而ETF作為分散投資的最佳利器,亦獲得資金的追捧。
民生加銀基金認為,一季報披露結束,很多行業出現業績拐點,整體盈利增速或將有望會回到上行周期。國內增量資金溫和流入,個人投資者和量化公私募交投活躍。5月中由於有一季度經濟數據和一季報情況,市場對於各行業訂單和排產情況基本掌握,關註景氣改善斜率較大的方向。
個人投資者成新基主力
值得關註的是,個人投資者成為瞭近期新發權益ETF的主力軍。
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有多隻新成立的股票ETF上市前披露的個人投資者平均占比超過90%,成為新發權益ETF的認購主力。
其中,今年的新發ETF包括南方基金旗下的電力ETF指數基金、中證消費ETF,西藏東財基金旗下的創新藥ETF滬深港和博時基金旗下的主要消費ETF上市前個人投資者占比均超過95%。
有公募人士表示,ETF投資者大部分由股民轉化而來,這些個人投資者也認識到ETF持有一籃子股票,勝率大概率更高,相對於個股來說,也能更好地分散風險。
事實上,有“機構投資者風向標”著稱的ETF市場正在發生變化。
據《ETF投資交易白皮書(2022年)》顯示,在持有人結構上,穿透聯接基金的持有結構進行計算,個人投資者持有ETF比例逐漸增加。
從ETF場內外持有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底,個人投資者持有規模8083.58億元,占比49.95%,較2021年同期增加0.85個百分點。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非貨幣ETF規模合計7620.91億元,占非貨幣ETF總規模的56.70%,較2018年提升15.76個百分點。
從持有方式來看,個人投資者更傾向於直接持有ETF,且直接持有ETF的意願有所增強,截至2022年底,個人投資者直接持有ETF規模5353.35億元,占個人投資者持有ETF總規模的66.23%,較2021年增加2.62個百分點。
八成產品上市後縮水
近一年來,新發股票型ETF集體遭遇瞭份額縮水怪圈。
Wind統計顯示,截至5月23日,近一年以來合計有132隻ETF成立並上市。其中104隻份額出現不同程度縮水,占比達79%,其中絕大多數是股票型ETF。
今年新成立的股票型ETF中,匯添富基金旗下的有色50ETF最新規模為4.3億元,較發行時總規模的11億元縮水比例高達62%。
興銀基金旗下的香港科技ETF也是如此, 1月31日成立時規模為4.5億元,最新規模為3.03億元,不到4個月時間縮水瞭32%。
在近一年成立的產品中,在持續的規模縮水中,銀華基金旗下的電力指數ETF、國泰基金旗下的礦業ETF等11隻產品更是已經跌破瞭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還有,華寶基金綠色能源ETF、中金基金中金科技先鋒ETF等多隻ETF徘徊在“紅線”附近。
有公募人士表示,基金成立後份額出現縮水,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股票型ETF多選擇在主題行業指數高位時發行,但基金成立後,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持有人因此迅速出逃。
另一方面是,一是與其他類型基金產品相比,ETF馬太效應更明顯,同一主題產品中,流動性好、規模偏大的場內基金會吸引更多資金,同類的其他產品份額會不斷縮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ETF產品的持營尤為受市場關註,在ETF持營破局上,平安基金表示,成熟產品持續投入資源在券商渠道端、互聯網平臺、股民社區端做成熟產品的運維營銷工作;有一定規模、成立時間較久但交易不活躍的產品,希望通過聯合特定券商做共同集中持營,做二次激活產品的嘗試;對規模較小,有一定前景的品種,采取持續投入,通過場內和場外共同發力維持產品,待機再啟動進一步營銷。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