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蘇州官方在緊急辟謠,而當地人則在“喜大普奔”地轉發這則辟謠公告。

官方否認的是網傳的“蘇州工業園區並入姑蘇區”謠言,指出“此調整並非是區劃調整,隻是統計口徑的調整”。

而敏銳的蘇州人則是把視點投到最後一句“按照此次調整的統計口徑,以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來算,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為512.51萬人”。

這意味著,統計口徑的變動,神奇地把蘇州送上特大城市的名單。

當地人當然要奔走相告:就算沒有機場,蘇州終於也是個特大城市瞭。而更多非本地人則疑惑:這個地表最強地級市,怎麼現在才是特大城市?

01

指標一改,

蘇州終於名副其實

此次變動如果要追溯,還得看國傢統計局上月發佈的2023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後簡稱《代碼》)。《代碼》每年都會更新,以動態監測和準確反映中國各地的城鄉發展情況。

《代碼》中規定瞭判別城鄉分類的三位代碼,“11”開頭的為城區區域,這些區域的常住人口數量是判別城市規模的標準;而“12”開頭的為鎮區區域,“20”開頭的是鄉村區域,這些地方的人口數量並不影響城市規模判定。

《代碼》年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更新,而今年就在蘇州市發生瞭重要變動——蘇州工業園區如今被劃分到瞭城區。

具體而言,整個工業園區的下轄社區的城鄉代碼由鎮中心區(121)都改為瞭主城區(111),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後簡稱“七人普”)的統計數據,工業園區的 113.39萬常住人口,都變成瞭城區常住人口。

“七人普”時,蘇州的城區常住人口為399.12萬。而今加上工業園區的力量,城區常住人口達到瞭512.51萬人。

(圖/網易數讀)

按照國務院2014年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 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例如長沙、東莞、西安等就是特大城市。

從這個標準看,此次蘇州是踏線晉升瞭。

國傢統計局2021年官方蓋章的“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名正言順再添一員,蘇州成為無可辯駁的中國第15個特大城市。這就是為什麼蘇州人在朋友圈歡呼雀躍,大有“總算熬出頭”之勢。

但哪裡有人敢小覷蘇州的實力?蘇州雖然之前隻是Ⅰ型大城市,但大傢都知道它是“地表最強地級市”。

從2022年的GDP和人均GDP看,國傢統計局之前劃定的14個特大城市裡,GDP 最高的武漢市是18866.43億元,人均GDP最高的南京市是17.88萬元。

而蘇州的GDP則是23958.34億元人,均GDP為18.6萬元。

(圖/網易數讀)

蘇州甚至還有和一些超大城市“掰手腕”的實力, 作為2022年GDP全國排名第六的蘇州,GDP已經高於成都、天津,快要趕上重慶、廣州。

所以可以說,蘇州市這兩年人口沒有什麼大變動卻憑著統計口徑調整晉升為特大城市,算不上不光彩的“躺贏”,倒像是這個經濟強市終於有瞭個相稱的名頭。

02

蘇州工業園區,

為什麼應當看作城區

蘇州的實力和特大城市的名號固然相稱,但那重要推手工業園區到底是什麼來頭,怎麼突然就從鎮中心區變為主城區呢?

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焦點,每個地方想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時都會首先想到圈一片地築巢引鳳。

中國有很多工業園區,但市政府直轄的卻是鳳毛麟角。

蘇州的這個工業園區確實是歷史悠久又意義重大,它是199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和新加坡合作開發的,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後提出“借鑒新加坡經驗”後的一次專門實踐。

國傢也給足政策優惠,例如,允許工業園區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項政策、頭五年免除新增財政上繳、鼓勵外商投資等等,每一點在當時都是極其珍貴。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工業園區不負眾望成為蘇州的重要經濟支柱。

無論是GDP、工業產值還是進出口,工業園區實際上都比原市區五區有著更亮眼的成績。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15.61億元,占蘇州城區生產總值的31%。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6850.2億元,占蘇州城區的34%,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這四大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是重要支柱。

(圖/網易數讀)

當然,有人才有財。如果說特大型城市的一個意義就是在於彰顯這個地方對人才的吸引力,那工業園區毫無疑問已經自證能擔此重任。

工業園區過去十幾年間人口吸引能力顯著,從“六人普”到“七人普”十年的增長率63.07%,年平均增長率為5.01%。

而且吸引來的很多還是高素質人才, 與“六人普”相比,“七人普”時工業園區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65萬人增長為3.77萬人,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占比37.72%,為城區各區之首。

(圖/網易數讀)

當然,最重要的是,回歸“城市”的要求本身,工業園區也符合條件:

現在的工業園區基本都是工業化的城市面貌,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林地、園地、草地四類農業用地面積為1247.91公頃,大約是城鎮及工礦用地的1/15。

蘇州工業園區並非是大傢印象中隻是“上工”的偏僻地帶。

這個依著金雞湖建立的園區環境風光自然無可挑剔,還有“秋褲樓”東方之門、“大靴子樓”現代傳媒廣場、“雙子星”環球188等網紅城市地標。

“金雞湖畔談經濟、獨墅湖畔好讀書、陽澄湖畔宜養生”早已成為瞭這個地方多元定位的一句高度概括。

03

晉升“特大城市”,

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工業園區的區劃調整讓蘇州終於把晉升特大城市的最後一口氣補上,那麼蘇州縣域的發展是大傢可能容易忽視的“臺下十年功”。

提到江蘇,大傢的第一反應就是“散裝”,蘇州也很好地弘揚著“優良省風”,區與區之間也各自圈地默默奮鬥,蘇州也被調侃為中國最大的散裝城市。

到底有多散裝呢?

“蘇州”並不會成為自我介紹的名片,區名才是身份認同的歸宿,例如談婚論嫁時,女兒跨區談個戀愛,媽媽都可能對“外嫁”表示反對;今年之前市區六區的高中都不一定能互考。

一個蘇州十個區,目前已建成11個高鐵站,還有四個規劃在建中,真正做到“一區縣一站點”。

2500年的姑蘇古城承載著蘇州文化的魂,那各區的現代化不能倚仗市中心輻射,隻能自己廝殺一條出路。

蘇州代管的四個縣級市——昆山市、張傢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哪個都是拼命三郎,像爭取開發區名額時都鉚足瞭勁,現在四市占著蘇州一半的國傢級開發區和綜保區名額,這也造就瞭蘇州發達的縣域經濟。

而這四個縣級市分列 2023 百強縣的一、三、四、六名, 其中昆山2022年的GDP為5006.7億元,是整個蘇州當年GDP的超1/5,甚至還是西部個別省份的兩倍。

(圖/網易數讀)

四區的底氣十足,不需要城區的特別扶持。但這一次蘇州晉升為特大城市,勢必給各區再疊一層 buff,百強縣的榜首恐怕還得續不少年。

成為特大城市,意味著有機會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政策等各類生產要素資源,畢竟人和錢也都喜歡往更大的平臺走。

在發展定位上,超大、特大城市才有都市圈建設資格,這意味著,之後蘇錫常都市圈建設可能更進一步落到實處。

超大、特大城市在參與全球化、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和更難得的機遇,路網發達、海運聯通的蘇州也將會找到更好的定位。

(圖/網易數讀)

也可能會有更多真金白銀的政策傾斜、資源支持,例如城中村改造、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時超大特大城市會獲得財政獎補。

當然,對於蘇州人來說,感到與有榮焉的同時,最關心的恐怕是能否借此機會能擺脫“梅友機場”。畢竟,一個特大城市還不能坐飛機到達,有一些說不過去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