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Vista看天下

消費主義的偽裝進化到哪一步瞭?——城市裡遛大彎兒都要交錢瞭

City Walk,在這個40度的夏天裡比氣溫還火爆的一個詞,最近沖出小資與中產的生活圈,席卷瞭一二線城市的視野——

“用雙腿丈量城市,用不同的心境去感受習以為常的風景”。

盡管總有人要破壞氣氛:“這不就是遛彎?”

但依然攔不住這一風潮在抖音、小紅書上火出瞭上億的播放量。

@G僧東東

起初,它是一種小眾的、在城市中富有人文氣息的旅行方式

後來,它成瞭一種最時髦的生活樣本,號稱沒在城市文化底蘊最濃的一條街上City Walk一次,都摸不到松弛感的大門。

直到最近,上海、成都等地都有“收費City Walk”的招募被討論,價格從20多塊到100多塊不等。

一直在自我PUA“是我不夠洋氣”的人民群眾,終於忍不住想罵人瞭:

都是兩條腿走在大馬路上,叫個英文名就得付費逛街瞭?

01

紅出圈瞭,

也變成網紅打卡模板瞭

“在City Walk這麼洋氣的詞兒走紅之前,我們都管自己叫街溜子。”

現在幾乎每一個討論City Walk的帖子,評論區高贊都會有這麼一句無情嘲諷。

但說句沒有幽默感的公道話,City Walk原本的定義,確實不能和“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街溜子劃等號。 (釋義來自百度百科,沒有不尊重街溜子的意思)

舉個通俗的例子,中國社交媒體時代發揚光大City Walk第一人,我必須提名知名博主無窮小亮。

作為北京本地人,他早在2019年時就分享瞭一條“適合閑逛,清凈休閑,但又能領略到很多老北京文化”的步行線路。

途中經過魯迅博物館、西什庫教堂、文津街等等旅遊團絕不會帶你去的小眾文化景點

直到現在,都經常有網友按照這條線路走路或騎行,玩完反饋幾乎0差評。

制圖來自@撒歡兒北京

這是很典型的原教旨City Walk,翻譯過來或許應該叫“城市漫遊”。

好笑的是,2017年北京的媒體也曾試圖把這條街打造成一種新的城市文旅亮點,結果有點尷尬,一點水花都沒有激起來。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因為那時還沒有社交網絡這麼強的放大效應。

在城市裡隨心所欲地溜達,通常是個人志趣導向,而且隻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私人到“不足為外人道”。

這也是今年City Walk第一次在國內小有水花時,讓旅行愛好者不解的原因:

這樣的旅行方式早已有之,至於捧成一種多稀罕的玩意兒嗎?

話術上動輒“別再特種兵打卡瞭,真正會玩的人都在City Walk” ,好像這是一種更高級的旅行方式。

電影《午夜巴黎》

我朋友中出國遊次數最多的一位,過去十幾年一直在自然而然地踐行這種旅行方式。

在巴黎癡迷逛埋著一大堆藝術傢的公墓, 在東京靠兩條腿走遍瞭她最喜歡的《女神異聞錄5》裡的重要地點。

所以一開始聽說City Walk在國內火成瞭旅遊鄙視鏈頂端,她大吃一驚並後悔早知道多寫點攻略瞭,“肯定能給我裝到”。

但隨著這個詞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在社交網絡上一傳十十傳百,它自己倒率先演變成瞭逐漸千篇一律的模板。

隻要用到腿瞭,統統都是walk。來源@G僧東東

“北京最出片的胡同City Walk路線”——裡面必有至少五個最佳拍照打卡點位

“今日份City Walk,這麼小眾的公園真是太好逛啦”——經典詐騙,本地人一眼就看出,不過就是周邊大爺晨練、大媽跳舞天天去的社區公園;

“City Walk穿搭指南,你就是上海街頭最靚的崽”——別嚇我,大褲衩子配拖鞋還不能壓馬路瞭嗎。

普通人出街be like↑↑↑難得跟遛彎像大爺的關曉彤共情

帶上這個詞就像帶上瞭最新流量密碼,任何在城市中靠兩條腿直立行走完成的活動都熱度飆升。

這一風潮針對的受眾人群,也逐漸從想要瞭解一個城市人文風貌的遊客,變成瞭日常想去玩點啥新鮮的當地居民。

以前流行的“玩點兒啥”,都是一陣一陣的令人目眩神迷:

在北京的亮馬河上玩槳板,在上海的M50看藝術展,冬天的街頭買杯熱紅酒。

這些網紅風潮多少是需要點物質和資源支撐,而一旦事情的本質變成瞭逛大街, 普 通人就很難不恍然大悟、揭竿而起:

真的沒必要吹得那麼花裡胡哨吧!

02

誰在把日常行為,

包裝成洋氣概念

比花裡胡哨更引眾怒的,當然還是付費。

面對消費主義的一百張面具,中國人最後的底線就是:要什麼都可以,但要錢不行。

前文所說的以探索城市風貌為目的的City Walk,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其實花錢也挺正常。

有些玩法相當於是 雇瞭一個私人訂制小團的向導 ,負責組織、帶隊、講解,上海也早在2013年就有類似的生意瞭。

但為什麼如今這波City Walk要收錢,就遭到群嘲?

在某知名旅行APP上搜索瞭一下City Walk,立刻蹦出瞭不少城市文化一日遊產品,主打深入瞭解歷史、專業講解等賣點,價格也不貴。

但有趣的是,點進去看介紹和評價發現,這些精品小團其實已經運營瞭很久。

有個向導是曬得黢黑、身體壯實的小夥,一看就是個經驗豐富的導遊。

買傢秀裡也大多是五六十歲的大叔大嬸,戴著小紅帽、舉著旅行團旗子和他親切合影。

人傢玩得很好,但很顯然絕對不是會出現在小紅書City Walk風潮裡收獲幾萬點贊的人群。

甚至都懷疑旅遊平臺也是因為最近的爆火潮流,才緊急改瞭搜索關鍵詞,乘上這股時髦的東風。

北戴河:想不到不靠阿那亞,咱也能蹭上網紅風

那種奇怪的別扭感為什麼會惹很多人厭煩:

有些事明明是一種舊的大眾行為,卻被掌握瞭網絡話語權的人冠以新的名號;

並且在一次次的傳播中,強化瞭用以區分身份、品位等標簽的門檻。

於是自己所屬的人群和正在過的生活,才是特殊的那一個,並且多半要誘導向消費的行為。

尊稱一聲旅行傢,聽著就上瞭一個level

最近經常和City Walk拉到一起被群嘲的“都市精致圖鑒”,本質上有相似之處。

“今天gap day,換上Lululemon的瑜伽褲,穿上salomon,和crush一起探店一傢收藏已久的brunch,吃完決定city walk安福路。晚上去bistro小酌一杯,回傢路上耳機裡spotify的歌還是那麼chill。”

我不覺得這段精致文學所代表的生活最近被炮轟,是因為老套的“中英文夾雜”。

更像是因為很多人厭煩瞭現在的一種默契:好像必須要把日常生活裝飾成精美有序的樣子,它才值得過,值得被展示。

暑假睡到十點起,於是順便把兩頓飯合並吃瞭,99%的人小時候都幹過;

brunch概念的流行,卻逐漸把這件事框成瞭“點一份松餅配楓糖漿和班尼迪克蛋,一份希臘酸奶配藍莓,一共178”的消費場景。

北京的亮馬河邊無非就是個愛幹嗎幹嗎的公共場所,有大爺跳水釣魚,也有閃著精致土燈光的酒吧,硬是要炒成“中產樂園”、“小塞納河”,讓去過北京和巴黎的人都沉默。

City Walk也不比遛彎優越到哪去,愛好者們張口閉口“認真感受生活”,不好意思,我那日行一萬步的房東大媽對生活的理解也未必就落入下風。

全網最會騎臉嘲諷的抖人,對此有更加刻薄的比喻:一種特有的“緊繃松弛感”。

“就像在上海街頭跟著老外玩無聲跳舞的那幫人,看著很隨性,其實一直盯著黑人小哥的動作,做錯瞭一點就趕緊改回來。”

看著好像是有點特別吧,實際卻仍在自己抱成的團裡,追求高度的一致和認同,“松弛”成一比一復刻的模樣。

如果漫步城市的閑適,也需要用統一的參數濾鏡,精心修飾成在社交網絡上最容易火的打卡模板;

享受生活的松弛感,也必須要套進一個個新近發明出的詞匯說給人聽,才能體現出這是一種別致的生活方式。

那確實也很難說服嘲笑著的旁觀者,這樣是在找回所謂“消失的附近”。

03

散漫是大城市最後的公平

概念不斷翻新,內核卻無甚創新,這反而有點像“內卷”這個詞原本在學術上的概念。

去年,有一種名叫“城市考古”的旅遊方式也曾差點火起來,其實依然是在城市裡更註重人文歷史故事那一套,甚至都有點像今年小學生蜂擁而上的“研學團”。

新瓶裝舊酒,能夠折騰的就這麼一畝三分地瞭。

所以我也會想,很多人對“年輕人對City Walk大驚小怪”這件事大驚小怪,是因為足夠老嗎?

老到體會到瞭人們對生活的想象力和熱情一起收縮,乏善可陳、卷無可卷的生活裡,變著花樣吸睛的網紅概念甚至是最後一點努力。

某85後男士這麼跟我說:我們那個年代,BBS上一堆探討北京怎麼壓馬路的,叫上三五好友就在北京四九城流竄一整夜,有什麼稀奇。

然而2023年,一個北漂青年甚至很難在北京完成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 Walk。

因為他可能要先從通州的出租屋出發,至少倒一次車,花費一個半小時、輾轉20公裡,才能剛剛進入北京二環裡特意walk一段。

出瞭這個范圍,建議還是選擇City Drive,不然北京的龐大和無趣會懲罰每一個嘴硬的人。

深圳朋友跟我吐槽的更好笑:知道最近City Walk很火,但在深圳熱度一般。

“可能是因為深圳沒啥人文景點,而且老板和富豪隻愛爬山,打工人周末都忙著在山上討好領導或被迫團建呢。”

最近江浙滬人民更是用殘酷的方式打碎瞭濾鏡,無他,走兩步鞋底都要燙化掉,在要腔調和要錢的局面中還是選擇瞭要命。

有網友嘲諷,City Walk的流行仍舊得歸因於中產的消費降級。

上觀新聞采訪瞭一位City Walk的組織者,小夥說為瞭分擔風險會收取10元押金和2.9元保險費,結果大多數感興趣的人一聽到這裡,就沒瞭下文。

大傢兜裡沒幾個錢,又便宜又能把生活格調抬起來的方式,自然會火。

我卻覺得,或許也是大城市裡的外來年輕人在想辦法獲得“歸屬感”,並抵消掉那越來越昂貴的成本

就算自己有點社恐,也要參與那些強社交的City Walk組織;

或是刻意地選擇那種“盲盒式”玩法,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會走到哪一條街。

給這千篇一律的生活創造一點有趣的記憶,來證明我在這兒上這個破班、住這個破房子,還是有點值得留戀的東西。

被包裝得那麼“打卡化”,是一件很雞賊的事情。

會有聰明人立刻去掐做這筆生意能帶來的利益,也有人會掐到風口上的流量指點怎麼才能玩得更有品。

反而是最近網友的瘋狂嘲諷是想說句大實話:

別假惺惺的,人就算不跟上這些風潮chill起來,也不會完蛋。

旅遊的話想節約時間特種兵就特種兵,想散漫就散漫一點,走瞭一整天卻沒拍出完美的照片也沒什麼大不瞭。

當代都市生活的悖論也許就是 不太用力的反而才能雋永。

就像我不願透露姓名的同事,最近非常意外且羞恥地發現,原來自己很早就來瞭一次正宗的City Walk。

當時交瞭個北京男朋友,約會時哥們兒帶著她在東城區的胡同好一頓轉悠。

把自己的故居、小學、初中、少年宮、第一次牽女孩手的公園參觀瞭個遍,專業導遊都沒他講得聲情並茂。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人有點毛病,但也不得不承認,很難忘記有這麼件事,和當時走過大街小巷的心情。

至少那時有一顆沒被網紅景觀社會規訓過的大腦,並不會刻意去想,啊,今天City Walk瞭,路線很冷門,回去可以寫個攻略。

愛咋咋地的散漫自由,或許就是大城市留給每個小螞蟻最後的公平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