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都知道癌癥是香港的“頭號殺手”。根據醫院管理局在2022年10月公佈的最新癌癥數字顯示,2020年本港癌癥新增個案較十年前上升瞭近30%,達到3.4萬宗,即平均每日有94人確診癌癥。

  境外或非傳統末期癌癥治療

  另一方面,隨著醫學進步,癌癥治療方法日新月異,癌癥已不再是絕對無法治癒的疾病。但癌癥治療費用高昂,往往為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有部分危疾保障計劃加入瞭嶄新元素,幫助客戶安心應對危疾挑戰。其中更有一些保障專為末期癌癥患者而設,可助患者減輕財政負擔。

  部分末期癌癥患者,或由於其居住地未能提供個別治療或手術方案,或為瞭盡早接受治療或縮短輪候時間,可能會考慮到境外求醫。畢竟,危疾當前,時間就是生命,患者當然希望爭分奪秒,把握黃金時間到境外接受最佳的治療方案。

  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傳統治療後,發現未能獲得預期成效,或承受不瞭傳統藥物的副作用,或由於現有的傳統治療方案隻提供有限選擇,可能會按醫生建議,轉用非適應癥或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癌癥藥物,希望借助這些非傳統的末期癌癥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成效。

  或者會問,什麼是“非適應癥”癌癥藥物?這一般指醫生為患者處方由藥品監管機構批準的藥物,而這些藥物試圖用來治療與原定用途不同的癌癥類型。

  以往癌癥患者若使用非傳統的末期癌癥治療方案,一般的醫療保險計劃都未能就此提供保障,但現時市場上已有危疾產品為非傳統或境外的治療方案提供額外財政支援,為末期癌癥患者就接受非適應癥或臨床試驗的癌癥藥物治療,或在境外接受手術或非手術治療,例如電療、化療、標靶治療、骨髓移植、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等等,提供末期癌癥治療保障,有助減輕患者的財政負擔,讓他們可專心接受治療。

  (作者為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產品總監)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