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圈』 獨傢消息: 字節跳動已於兩個月前秘密啟動AI手機研發項目 。該項目核心團隊主要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部分來自2019年字節收購的錘子手機研發團隊,另一部分則來自2021年收購的PICO VR研發團隊。

🔺 字節跳動已於兩個月前秘密啟動AI手機研發項目,圖源:AR圈(AI生成圖)

巨頭競相佈局

AI成手機行業新風口

隨著ChatGPT等AI大模型的爆發,手機行業巨頭紛紛加快佈局AI賽道。

蘋果: 今年5月,蘋果CEO蒂姆·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強調,生成式AI是“ 蘋果所有產品的關鍵機遇 ”。他指出,緊密整合軟硬件、自研芯片以及對隱私和安全的保護,將是蘋果在AI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根據彭博社報道, 蘋果已與OpenAI等公司達成協議 ,將在iOS 18等系統中引入AI大模型。據『AR圈』消息,蘋果將在11日凌晨1點召開的WWDC 2024上正式介紹iOS 18以及iPhone、iPad和Mac中引入AI技術的細節。(相關劇透詳見:蘋果AI手機劇透:AI回信、AI回表情、智能紀要、智能密碼、AI摳圖、編程助手、精確指令)

🔺 蘋果CEO庫克與OpenAI CEO奧特曼,圖源:彭博社

三星: 今年1月18日,三星電子首次推出其AI手機Galaxy S24系列。三星電子移動通信部門總裁盧泰文表示:“三星Galaxy S24系列革新瞭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為未來十年移動設備的創新指明瞭方向。Galaxy AI繼承瞭三星的創新傳統,基於用戶使用習慣的深刻洞察打造。我們期待通過Galaxy AI幫助全球三星用戶發現更多可能性,點亮他們的生活。”

華為: 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指出:“ 華為下一階段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走深向實 。一方面,華為要深耕算力,打造強有力的算力底座支撐中國人工智能事業發展。另一方面,華為要推動從通用模型走向行業模型,使人工智能服務好千行百業和科學研究。”據悉, 華為下半年發佈的Mate 70系列有望引入華為“盤古大模型”,大幅強化AI體驗。

屢敗屢戰

字節跳動"硬件夢"不滅

近年來,字節跳動在硬件領域動作頻頻。

2019年,字節收購錘子科技。然而 在收購僅僅兩年後(2021年),堅果手機就被“宣判死刑” 。雖然錘子科技的硬件研發團隊得以保留,但是曾經的錘子科技CEO吳德周於當年離開字節。

2021年,字節跳動豪擲90億從歌爾股份收購瞭VR硬件公司PICO。2022年,被收購後的PICO隆重發佈VR一體機PICO 4。但該款產品在一年時間內售出不足50萬臺,僅為其對標對象Meta公司VR年出貨量的6%左右(Meta公司VR年出貨量約800萬臺)。 2023年末,字節跳動隨即對收購僅兩年的PICO進行瞭大規模“人員優化”

🔺 字節跳動從歌爾股份收購瞭PICO後推出的VR一體機PICO 4,圖源:PICO

而僅在一個月前,字節跳動再次收購瞭一傢硬件公司:深圳市大十未來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以擁有領先的OWS(Open Wearable Stereo,開放式耳機)技術著稱。

『AR圈』 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 字節此次在AI領域的佈局,其實並不局限於手機,而是著眼於"AI終端"的廣闊前景 。這裡所說的AI終端,涵蓋瞭手機、眼鏡和耳機等多種形態。 隻不過在當前階段,字節重點研發的項目以AI手機與AI眼鏡為先導。

盡管歷經挫折,但字節跳動在硬件領域的雄心似乎從未消減。

字節跳動能否

借AI圓"硬件夢"

字節跳動在AI和用戶基礎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早在2017 年的一次CEO面對面內部會議上,有員工問算法技術負責人楊震原:公司在人工智能上與BAT的差距在哪裡?

楊震原回答說,“ 今日頭條本來就是一傢人工智能公司 ,但不是機械手臂這種人工智能。” 他進一步解釋,做信息分發就是需要人工智能,今日頭條想通過機器和人結合的方式提升創作、分發、討論等每個環節的效率。

此外,字節跳動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根據2022年字節跳動投資報告, 字節跳動的全球月活用戶數已經超過25億

在算法和用戶基礎之上,字節更擁有充沛的現金流。根據彭博社報道,2023年,字節跳動利潤達到400億美元(2900億人民幣)。 而根據華為發佈的2023年報,其利潤為870億元,僅為字節的30%。 即使以華為歷史上凈利潤最多的年份——2021年計算,華為當年的1138億元利潤也不足字節的二分之一。

盡管字節跳動在硬件領域的征程坎坷不平,但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龐大的活躍用戶基礎,為其在硬件領域的突圍提供瞭獨特優勢。

如今,AI大模型浪潮洶湧而來,字節跳動能否抓住這股東風並“殺出一條血路”,抑或再次敗給“互聯網企業基因”,We will see。

騰訊:嗯,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