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以對抗被這個世界拋棄的焦慮。
蘋果有AI to C落地的三大要素
一直以來,人們都說蘋果在大模型上掉隊瞭。我對此一直有不同觀點。
看今天凌晨蘋果發佈會,如我所料,蘋果有AI to C的最好場景。AI to C的落地,需要三個東西:
1、場景(和現實應用結合起來);
2、變現(讓用戶有付費的心理賬戶);
3、利益相關(眾人拾材火焰高)。
這三個蘋果都有瞭。開發者在Open AI的平臺上很難賺到錢,但在蘋果的生態圈可以。個人用戶使用ChatGPT很爽,但沒有也能活。而用起iPhone,那就是結合具體工作和生活場景的剛需,離不開。各種工作流,AI Agent,蘋果都是信手拈來。
現在每次大廠關於AI的發佈會,幾乎都是警告小公司和創業者:這些事兒你們別幹瞭。
許多低矮的果實,創新的探索,蘋果都靜悄悄地收入囊中。
所以,對於創業者而言,未來在AI領域的開發,可能依然要基於大的生態系統。
但是AI本身的特點,可能會令這類生態系統遠沒有以前那麼寬闊和包容。
原來這個世界允許許多草臺班子存在,並且的確存在冗餘。
未來也許不同瞭。
AI to C 必須是“個人AI”
高質量的AI回答,需要更多的個人信息。這一點,誰能和蘋果比?你的聊天,信息,查地圖,購物,所有的個人信息都將為你的個人AI服務於你提供最有價值的信息。一個人再聰明,不懂你,也很難做到和你貼心。
這也有點兒像To B 領域私有大模型的RAG。當然,個人AI的前提是隱私,這一點,蘋果一直是重中之重。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蘋果對待AI的態度。
一方面,蘋果完全去除瞭AI的宏大敘事,而是以客戶的重要性需求和可感知價值為先,這一點非常瞭不起。
另一方面,蘋果在最底層——神經網絡芯片等方面早有佈局。能夠同時做到以上兩點的,地球上目前依然隻有蘋果這傢公司。
庫克在回憶喬佈斯時,說他在自己心裡深深融入瞭蘋果的DNA:
1、追求創新和簡單:如果你從宏觀層面考慮斯蒂夫所堅持的東西,他堅持創新,追求簡單而非復雜。
2、隻做能控制優勢的事情:他知道蘋果應該隻進入那些能掌控核心技術的領域。
3、隻做最好的產品:我們依然非常相信追求完美,隻做最好的產品。
“人機接口”的耦合
再進一步,蘋果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iPhone是一個什麼產品?
想回答“iPhone還能火多久”,先要知道iPhone為什麼火。
A: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智能手機?
因為人類正處於一場“數字化殖民”的浪潮當中,智能手機就是商船。
我們正在從物理世界搬遷至數字世界,商業領域的權力因此發生轉移,海外及中國最厲害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數字化殖民公司”。
智能手機,就是大航海時代穿梭於舊大陸和新大陸之間的商船。
我將蘋果公司成為數字航海時代的“擺渡者”。而iPhone就是這艘船。我們隻要拿出iPhone,就能瞬間從物理世界進入數字世界。
那麼,安卓手機不也是船嗎?區別在哪兒?
B:為什麼iPhone在智能手機裡一枝獨秀?
因為蘋果通過提供“人機耦合”的最佳體驗,成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收費站。
前段時間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熱鬧瞭一陣子,但你想過沒,智能手機早就已經是一種非介入的“腦機接口”瞭。
因為:智能手機如同你我的一個“器官”,把我們和數字世界緊密地接在瞭一起。
既然是外掛器官,最重要的,就是耦合。我們總說iPhone絲滑,這是軟硬件方面一體開發的優勢。
本質上,是讓我們幾乎意識不到iPhone是個不是我們器官的玩意兒。
絲滑的另外一方面,則是整個數字生態系統。
iPhone不僅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進入數字世界的入口,也是我們在數字世界穿行的護照。所以,從手機到電腦(平板),再到雲,再到各種應用,iPhone與數字生態系統的耦合也是領先的。
絲滑的第三點,是矽基與碳基結合的絲滑。
我們老說碳基生物和矽基生物的結合,其實是說神經網絡層面的。
但是碳基生物還有很多感性的、觸摸的、審美的、體驗的部分,這方面,被蘋果牢牢抓住瞭。
甚至大模型的廠商們,都不得不從蘋果的高速公路入口通行。
誰將最先成為“十萬億美元公司”?
將來超越iPhone的,是另外一種提供瞭在“人機耦合”上更無縫、更順滑的“腦機接口”產品。
蘋果最大的危險,是將來突然有一個東西幹掉瞭iPhone,因為其有更好的擺渡能力,以及更好地耦合體驗。
顯然,蘋果希望是自己幹掉自己。Apple Vision Pro 就是這種努力之一。
總體而言,蘋果是AI to C的最大受益者。極有可能,蘋果依然是成為十萬億美金級別的最佳候選者之一。當然,大傢目前似乎更看好英偉達。但是,To B公司的護城河往往不夠強。即使英偉達也努力構建瞭自己的壟斷優勢。
英偉達在未來幾年都會有非常好的現金流。假如英偉達沒有有力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漲到十萬億美金。假如英偉達遇到競爭對手(這塊肉太肥瞭,To B 科技很難實現暴利之下的長期壟斷),很可能價值會回歸。以十年為時間尺度,有很大的可能性,競爭對手搶奪瞭英偉達的肉,又或是AGI的路線發生瞭某些變動。
這類to B領域的爭搶,要比to C領域殘酷很多。即使英偉達構建瞭強大的生態系統,並且有很好的創新文化。還有一個變量,什麼時間發生?現在,英偉達已經成為某種信仰,作為AI信仰的一部分,所以估值已經有非理性在裡面。然而,非理性極有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直至理性者失去理性。
十萬億美金公司的操盤手,還有一個候選者,那就是不靠譜的馬斯克。他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在AI和硬件(能動的硬件,例如機器人,不同於iPhone,其實手機在物理意義上和人沒有交互)都有所作為的人。但是他幹的事情太多瞭,至少目前看對Tesla的股東也不夠專一。
當然,別忘瞭,還有微軟。國內的公司,毫無疑問,AI to C的最大受益者是騰訊。微信就像是一個某些方面更強大的iOS。
微信也具備瞭我說的AI to C落地的三個要素:場景、變現和利益相關。
說回來,除瞭買這幾傢公司的股票,我們還能幹啥呢?
英偉達、蘋果、微軟,股價都快漲到天上去瞭。雖然一年前股價隻有幾分之一的時候大多數人也這麼想。
騰訊還是不錯的,也不算貴,隻是……
隻是我並不是投資專傢,所以以上僅為探討聊天而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將有很多草臺班子被摧毀
對於個體而言,AI正在勢不可擋地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但這不是一個看起來對小公司很友好的趨勢。
也許對於個體,也就是微軟所說的那種“一人公司”,會有所幫助。
順著大平臺、大生態,結合碳基生物暫時不可替代的東西,例如社區,例如溫度,也許還可以做點兒什麼。
但是像移動互聯網那種萬眾創業的局面,將很難重現。
畢竟,這次的AI,指向AGI,通用人工智能。
技術創新實現的價值,包括對存量價值的掠奪,以及增量價值的創造。
但在早期,是摧毀和掠奪。
這個世界,未來幾年,將有許多草臺班子被摧毀。
否則,那些十萬億美元的公司,錢從哪兒來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的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