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好,我是小棗君。
最近這段時間,由王傢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在全網熱播,引起瞭觀眾的廣泛關註和討論。
小棗君很少有空追劇。傢人在看的時候,我跟著瞄瞭兩眼,發現還挺好看。於是,一口氣就把 30 集都追完瞭。
我個人覺得,這部劇畫面視效精美,演員演技在線,臺詞金句也很多,是一部不錯的作品。雖然核心劇情稍微有點弱,但仍然值得一刷(目前豆瓣評分 8.5)。
該劇所講述的,是 1990 年代發生在上海的商戰故事。主人公“寶總”(胡歌飾演)和他的朋友們,在激烈的時代變革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最終實現瞭各自的蛻變。
對於劇情細節,小棗君就不多劇透瞭。今天文章的主題,我是想站在通信人的角度,和大傢聊聊劇中出現的眾多通信技術。
這些技術充滿瞭時代特色,現在基本都已經消失瞭。通過這部劇,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首先第一個要介紹的技術,就是它 ——
沒錯,傳說中的大哥大。
在《繁花》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大哥大的鏡頭。
在激烈的商戰和股市博弈中,主角和配角大量使用瞭大哥大,進行信息交流和指令下達。大哥大為推動劇情發展,發揮瞭重要作用。
小棗君和大部分國人一樣,第一次看到大哥大,是在香港早期的影視作品裡。
裡面的大老板,或者黑社會大哥,總是隨手拿著這麼一個碩大的“磚頭”,沒事就喂喂兩句,很酷很拉風。
大哥大,其實就是早期的移動電話。1973 年,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瞭世界上第一部手機 ——DynaTAC,就是大哥大的鼻祖。
這個東西在國外叫移動電話。為什麼到瞭中國,會叫做大哥大呢?
據說,當年武打明星洪金寶,是香港最早擁有大哥大的人之一。他在片場經常使用大哥大,港媒每次拍到他,都是手持大哥大的樣子。
洪金寶是成龍大哥的大哥,所以,港媒索性就把這款移動電話,稱為“大哥大”。再後來,這個名字流傳到內地,因為使用者往往非富即貴,所以人們也逐漸認可這個叫法。
那麼,1993 年,上海的寶總們使用大哥大,是否合理呢?
當然是合理的。大哥大是典型的 1G(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1980 年代初,國際上發達國傢就已經啟用瞭 1G 標準,並大量建設瞭 1G 網絡。
1987 年,廣州召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在時任市長葉選平的力推下,廣州建成瞭中國第一個 1G 網絡,開創瞭歷史先河。首個電話,1987 年 11 月 18 日在廣州西德勝基站成功打通。
當時,這個 1G 網絡采用瞭英國的 TACS 技術,設備提供商是愛立信。整套網絡擁有 1 個交換局,3 個基地站,可容納 1200 個用戶。
中國第一個移動通信基站
國內的第一個大哥大用戶,是商人徐峰。1987 年 11 月 21 日,他在廣州辦理瞭手機開戶手續,號碼是 901088(9010 是當時廣州區號,88 是徐峰選的一個吉祥號)。
徐峰回憶道:“當時,郵電局的人還不知道這手機應該賣多少錢,他們讓我押瞭一張 2 萬元的支票,先把手機拿走。”
那是一臺日本 NEC 公司生產的模擬手機,進口價格 1350 美元,賣出價是 12000 元人民幣。當時入網費是 6000 元,話費每分鐘 0.6 元,月租 150 元。
廣州建成首個 1G 基站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瞭巨大反響。隨後,重慶、北京、遼寧等省市,也爭先恐後地開通瞭 1G 網絡。1993 年的上海,肯定是有 1G 網絡的。
1993 年,上海街頭正在使用大哥大的男子
事實上,1993 年,也是中國移動通信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年。這一年的 9 月 19 日,我國第一個數字移動電話 GSM 網,在浙江省嘉興市開通。從那之後,2G 開始瞭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
也就是說,1994 年開始,寶總們手裡的大哥大,逐漸就要消失瞭,變成體積更小、信號更好的功能機。
1994 年,原郵電部部長吳基傳正在撥打 GSM 電話。
1994 年,中國通信產業還有兩件大事,那就是中國吉通和中國聯通的先後成立。這為後來的中國電信業大重組進行瞭鋪墊。
1993~94 年,中興和華為在幹啥呢?
呵呵,那個時候的中興華為,還在忙著努力活下去。
大傢追劇的時候,一定會對“爺叔”桌上的那個固定電話有深刻印象。
爺叔的電話機(右下角),劇中頻繁出鏡
寶總很帥,用的是大哥大。爺叔的話,相對低調一點,主要用的就是固定電話。很多重要的消息,都是通過這個電話進行傳遞。
這個固定電話業務,屬於 PSTN(公共交換電話網絡)。1980 年代,改革開放更早期的時候,國內重點建設的方向,不是手機,而是固定電話,為瞭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通信需求。
當時我們沒有什麼自主技術,大容量程控交換機基本靠國外引進。各個省份引進的廠商又不一樣,於是,就有瞭“七國八制”(來自七個國傢的八種制式),非常混亂。
進入 90 年代,國產萬門程控交換機才開始崛起。
1991 年,38 歲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鄔江興,主持研制出瞭 HJD04(簡稱 04 機)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一舉打破瞭國外廠商的壟斷。
HJD04
當時,身處深圳的中興與華為,剛剛靠著“三來一補”的生意賺瞭一點錢,正在準備搞低端交換機的自主研發。(汪小姐去深圳蛇口,搞不好還能碰上。
他們在城市市場根本幹不過外資企業,所以,盯上瞭農村的農話市場。
他們的決策是對的。憑借 ZXJ10 系列和 C&C08 系列,兩傢公司成功賺到瞭第一桶金,並在後來實現瞭逆襲,成為世界通信巨頭。這是後話。
除瞭大哥大和固定電話,《繁花》中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通信技術,那就是 BP 機。
汪小姐在看的,就是 BP 機
BP 機就是尋呼機,也叫 BB 機、呼機。
它的誕生時間,比手機更早。世界上第一臺 BP 機,誕生於 1948 年,來自貝爾實驗室,被命名為 BellBoy(貝爾男孩)。1950-60 年代,在摩托羅拉的推動下,BP 機逐漸開始普及。
BP 機進入中國,是在 1983 年。那一年,上海召開第五屆全運會,上海郵電通信開發服務公司創建瞭國內第一傢尋呼臺,服務於全運會的 30 名工作人員。
80、90 年代,尋呼機是非常流行的通訊工具。相比固話,它具有移動性。而相比手機,它又更加便宜。所以,深受用戶的歡迎。
那時,郵電(後來的電信)、華旅、萬聲、國信、亞太、新華、遠望、潤迅、興達(好像後來賣給瞭聯通)等尋呼臺相繼成立,為公眾提供尋呼機服務。
早期的 BP 機,不帶顯示功能。收到信號後,機主需要找一個公共電話,撥打尋呼臺,才知道是誰找自己、有什麼事。
後來,有瞭數顯和漢顯 BP 機,可以接收文字消息,BP 機就變成瞭一個單向通信的短信接收器,有瞭更大的用途。
《繁花》中,通過 BP 機查看股價
90 年末,2G 手機和短信業務逐漸普及之後,BP 機的價值逐漸弱化,業務規模也開始萎縮。
進入 21 世紀,大約在 2005 年,我國大陸地區的 BP 機基站就幾乎全部關閉。也是從那個時候起,BP 機退出瞭歷史舞臺。
大哥大、固話、BP 機,是 1993 年最具代表性的三種通信技術。在《繁花》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關註的技術細節。這個細節,隱約揭示瞭後面整個通信產業的發展方向。
這個細節是什麼呢?是數據通信網絡的出現。
在《繁花》的後半段高潮部分,寶總和強總掀起股市大戰。當時炒股票,大部分股民都是通過櫃臺進行場外填單,然後同步到場內,由場內交易員進行下單。
寶總在小樂惠的“聯合艦隊”,為瞭提高交易效率,也搞瞭一臺電腦。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 —— 當時這臺電腦,是不是可以連接到證券交易中心呢?
我個人認為,當時應該是不可以的,這很可能是一個穿幫。
中國在 80 年代就引入瞭計算機,以及早期的 TCP / IP 技術。
1987 年 9 月 20 日,北京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錢天白教授,發出瞭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
(“越過長城,我們能到達世界的每個角落。” )
這封郵件當時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它被視為中國與互聯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錢天白教授,也被世人稱為“中國互聯網之父”。
錢天白
其實,當時錢天白所使用的網絡,並不是真正的 Internet,而是中國與德國學術界合作建設的一個國際聯網項目 —— 中國學術網(CANET)。
國內積極建設瞭好幾個類似的學術網絡,也嘗試和國際網絡建立連接。但這些連接,隻能算是“間接連接”或者“單功能(郵件)連接”,並不是真正的“完整 Internet 直接連接”。
等我們真正連入 Internet,已經是 1994 年。那一年的 4 月 20 日,NCFC(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接入 Internet 的 64K 國際衛星專線正式開通,首次實現瞭國內與 Internet 的全功能連接。中國正式邁入互聯網的大門。
一年後,1995 年 5 月 17 日,北京西單電貿大樓,郵電部專門設立瞭業務受理點,允許普通用戶辦理互聯網接入業務。中國第一批網民,正式誕生。
《繁花》發生在 1993 年末,1994 年初。從道理上來說,“聯合艦隊”是沒有互聯網接入能力的,PC 隻能是單機運行,沒辦法連接交易所進行交易。單獨拉專線的可能性,我覺得也不高。
不過,他們使用電腦進行交易的方式,確實是一種趨勢。
那一時期,國內掀起瞭信息化的熱潮,很多單位都開始引進 PC,提升工作效率。這為後來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奠定瞭基礎,也為我們國傢在信息通信技術上與國際接軌,拉開瞭帷幕。
█ 最後的話
《繁花》這部劇,我很喜歡。作為一個時代親歷者,同時也是一個創業者,裡面的人物經歷,還有臺詞,都能夠讓我產生共鳴。
1993 年的我,剛好是 10 歲。那時候的中國,改革進入關鍵期,遇到瞭很多難以想象得困難。時代在劇烈的動蕩中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剛有一點起色,但仍然不高。外部環境的沖擊,讓很多人陷入瞭迷茫。有的人選擇原地徘徊,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也有的人選擇激流勇進。
30 年的光陰,很快就過去瞭,仿佛就像一場夢。這期間的風雨滄桑,改變很多事,也改變瞭很多人。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親眼見證瞭整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瞭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有幸參與其中),也見證瞭人們生活水平的大跨步提升。
這麼看來,過去 30 年,我們的路,沒有走錯。
接下來的 30 年,又會發生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我們的國傢,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行業,又將迎來哪些變化?我們現在遇到的新的困難,會再次迎刃而解嗎?
隻能讓時間,慢慢告訴我們答案瞭。
作者:小棗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