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大研究團隊成員給小鼠眼睛測量眼壓,團隊計劃下一步用人類的小梁網細胞做實驗。\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編者按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千年,但在香港長期以來與西醫藥是在兩條平行線上發展,各醫各患。
隨著時代進步,愈來愈多中醫藥專傢不再局限於古方診療,而是結合現代科技發掘中藥價值,同時探索中西醫藥結合治療的新方向。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重視中醫藥發展,今年施政報告指明未來要加強中西醫合作、推動中藥檢測科研;愈來愈多中醫藥科研項目獲得資金支持,科研人員得以大展身手,不斷為醫學界帶來福音。《大公報》采訪高校中醫藥專傢,推出系列報道,與讀者分享最新中醫藥科研成果。
中藥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通常被用於輔助治療癌癥、炎癥和心血管疾病。然而,香港理工大學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近年來通過動物實驗,在全球首次發現並證實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黃芩素,具有新的藥用潛能,即可治療青光眼,未來有望成為新型抗青光眼藥物。
負責該項目的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杜志偉博士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黃芩素不同於現時市面上主治青光眼的西藥,它能降低眼壓,還能對視網膜神經起到保護作用,且副作用比西藥小。他透露,接下來團隊將繼續探索黃芩素對其他眼疾的功效,期待該成果盡快進入人體臨床實驗階段。\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青光眼是一系列會導致連接眼睛至腦部的視神經受損、進而造成視力喪失的眼疾。而受損的重要成因之一就在於,由睫狀突的上皮細胞分泌出的房水流到前房角處,因為前房角的“排水口”──篩狀結構的小梁網的細胞外基質組織出現纖維化,造成排水不暢,房水積聚在前房角導致眼壓升高,造成視神經的傷害導致青光眼。
“就如同水流進一個坑渠口,如果渠口被堵上,水就流不進去,積聚在坑渠附近,甚至會把坑渠的部件破壞。”杜志偉博士解釋道。
降眼壓增排水速度
因此,降低眼壓是目前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法。杜志偉說,要麼是控制分泌房水的速度,要麼是設法讓排水口變得順暢。“我們一直從事青光眼的研究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黃芩素可以影響房水的分泌和引流,順著這個線索,我們便對黃芩素展開瞭研究。”
杜志偉介紹,團隊在小鼠眼壓實驗中,把黃芩素直接註射進小鼠眼睛內,發現在三小時以內,與對照組的小鼠眼壓相比,註射瞭10微莫耳黃岑素的小鼠眼睛,其眼壓已降低約5毫米汞柱,效果良好。(見表一)
此外,團隊亦測量房水排出的速度。實驗分別用0.1微莫耳、1微莫耳和10微莫耳劑量的黃芩素直註入小鼠眼睛前房內,發現10微莫耳劑量的黃芩素效果最好,它能令排水的速度增加90%。(見表二)
可抗炎保護視網膜
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現時的青光眼藥大多隻能提升經過睫狀體鞏膜的排水途徑,這約占總排水量的20%。然而,小梁網是房水流出的主要通道,約占總排水量的80%左右。黃芩素能大幅度提升小梁網的排水速度。正是因為小梁網是導致眼內壓升高的主要細胞組織,這將會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治療方法。
除瞭降低眼壓的效果之外,研究團隊發現黃芩素比現時青光眼藥更勝一籌,讓他們驚喜的是,黃芩素還具有抗炎和保護視網膜的作用。現時市面上主要用於治療青光眼的藥物,隻有降低眼壓的作用。“那其實這就多瞭一份保險,也就是說黃芩素能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增強因眼壓高導致視網膜神經損壞的抵禦能力。”杜志偉說,如果有一種藥能同時降低眼壓,又能保護視網膜神經,效果肯定比作用單一的藥物更佳。
“透過視網膜缺血/再灌註模型,研究結果顯示,黃芩素能有效抑制小鼠小膠質細胞活化並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證明黃芩素的確有抗炎功效。”杜志偉表示。
適合長期治療服用
在這次實驗中,該研究團隊同時發現相較於視網膜缺血/再灌註損傷後的視網膜神經細胞損失瞭39.3%,而黃芩素給藥組的視網膜神經細胞僅損失7.7%。團隊還發現,經過黃芩素治療的老鼠,其功能性視網膜表現亦遠遠比對照組優勝。
“相信今次的研究,對於青光眼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身為視光師的杜志偉博士,平日接觸許多前來檢查的青光眼患者,他說,目前沒有任何醫學手段能根治青光眼,而青光眼自診斷出的那一刻,到患者離世,都要接受治療。
“目前的醫學能力也隻是去到將其從患病到完全失明的過程盡量延長,換言之令到患者變盲的歲月盡量縮短。”杜志偉說,黃芩素其毒性和副作用低,是適合長期治療服用的藥物,接下來其團隊希望與中醫藥界加強合作,加快推動黃芩素變成治療藥物的進程,亦打算繼續挖掘黃芩素在其他眼疾方面的藥用潛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