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與會嘉賓在“健康灣區 智慧生活”圓桌論壇上發言。\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領航9+2”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設有多個圓桌論壇,多位嘉賓昨日下午圍繞“健康灣區 智慧生活”論壇主題,分享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如何推進大灣區城市醫療發展。
隨著城市老齡化社會特征日趨明顯,社會醫療系統面臨壓力。對健康產業而言,未來發展充滿機遇,大有可為。\大公報記者 顏琨
此次論壇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繪雲生物創始人賈偉擔任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中建國際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趙莉莉,新風天域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和睦傢醫療首席執行官吳啟楠和華人專科醫生協會醫生會員、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田耕在會上分享。
居傢治療是重要投入方向
“我們統計過,60歲及以上的人群比60歲以下的人群的平均醫療支出要高出5到10倍。在整個老齡化趨勢下,即使人口不增長,對醫療服務、創新治療的需求亦會增加。”吳啟楠表示。
在他看來,老年的康復與居傢醫療或將成為未來的重要投入方向。“中國現在最缺的其實是‘非急性期醫療’,如今的中國有非常多高質量的醫院,人均床位也不缺,但我們的醫院往往有呈現醫療資源緊缺的狀態。究其原因是初級診療還不成熟,沒辦法承擔大部分前期篩查。此外,缺乏高質量的康復系統和居傢系統。未來,康復居傢養老方面,大灣區將扮演巨大角色。”
商業保險為醫療系統減壓
如今,反向消費成為話題熱點,港人在周末前往深圳、廣州等城市購物和品嘗美食,未來跨境醫療料亦會成為一大趨勢。馮康表示,隨著大灣區在經濟上的融合,如今在大灣區城市定居的香港居民已有幾十萬。而大灣區的居民會來到香港,香港的居民亦會前往大灣區,增加瞭對跨境醫療服務的需要。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都需要解決基層醫療上的問題,政府亦需要考慮如何利用商業保險來分擔公立醫療體系的壓力。
趙莉莉亦表示,大灣區及國外一些城市的醫療水平比較發達,可以給香港市民提供很好的醫療服務。今次發佈的施政報告內,提及將為港人提供前往大灣區城市養老的更多選擇。港人希望能夠在大灣區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加強兩地的互動。因此,大傢需要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形成互補,在保險、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保障力量。
快速檢測術 可應用於慢性病
從三甲醫院到社區醫院再到傢庭醫生,不同醫療資源的覆蓋讓每個百姓都能從中獲益。其中,居傢檢測產品應運而生,將快速檢測技術廣泛運用於慢性疾病的預測。田耕在論壇上提及瞭深圳羅湖區社區醫療的創新模式,“如今深圳非常重視社區醫院,以社康醫院和傢庭醫生建立一個網絡。這個網絡可以觸達每一個社區居民的傢庭醫生,再到二級、三級醫院,覆蓋常見病、多發病。隨著對傢庭醫生的投入增加,當這樣的網絡建立起來,就可以及時發現一些嚴重疾病,亦可以及時處理一些慢性病。”
在他看來,傢庭醫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方式。當初級診療與保險相結合,入保的每一位會員都可以配有一位傢庭醫生通過微信進行全天候服務。由於傢庭醫生對會員健康非常瞭解,診斷時間可大大降低,亦提高瞭患者的看病體驗。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