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子點餐在香港大行其道,正改變餐飲業服務模式。
香港餐飲業面對人手不足及成本高漲等問題,電子服務近年漸成餐飲業界的新寵兒,並形成趨勢。但不少市民使用電子點餐時感覺失去瞭待客的溫度,關註為何使用冷冰冰的電子點餐,卻仍要支付加一服務費。
有學者指出,電子點餐是新增的服務形式,它的出現有助提高點餐精確度與效率,現時部分市民未完全適應電子服務,導致體驗有落差。學者認為,要在人工服務及電子服務兩者取得平衡,餐飲業界對服務人員應加強培訓,主動提供服務和熱誠態度,以及持續優化電子服務平臺。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劉碩源
電子點餐的二維碼,現時從連鎖食肆到小店可說無處不在。大公報記者早前走訪九龍灣、銅鑼灣與旺角,以店外觀察及店內實測的形式,調查共94間食肆,發現當中40間餐廳提供電子菜單二維碼、手機App和自助機等形式的電子點餐服務,其中逾9成半的餐廳為連鎖式餐廳,不到一成是個體經營模式,所有餐廳均同時提供侍應人手落單。在住宅較多的九龍灣區,提供電子點餐的餐廳比例,高過屬於消費區的銅鑼灣與旺角區。
記者實測 侍應隻守在出餐處
大公報記者隨機在下午二時的非繁忙時間,選擇三間正在使用電子點餐的食肆進行實測。在其中一間連鎖餐廳,入座率大約兩成,全店隻有5枱客人,樓面有兩名服務員守在出餐處閒談,等候出餐送餐。記者在座位多次招手示意,過瞭近5分鐘,侍應依然無任何反應,最後記者站起來呼叫,侍應才走過來協助點餐。記者又發現,不少食肆在使用電子點餐自行點餐後,收據上仍會出現“堂食另收加一服務費”的字句。有店員向記者表示,“堂食就要收,外賣才不用。”
“來,看看吃點什麼。”市民賴小姐每天都會用到最少一次電子點餐,有時甚至一天三餐都會使用。她拿出手機,流暢而自然地掃描二維碼,自行點餐下單,15分鐘後店員送餐上來,然後吃飯結賬。整個過程,她與店員沒有任何交流。
“服務員從以往的服務顧客,變成瞭送餐員,其餘時間則站在店內的角落。如果電子點餐的初衷是讓服務員有更多時間服務顧客,那現時不少餐廳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賴小姐說,不少餐廳已采用電子點餐,但仍向顧客收取服務費,“餐廳一般不會主動提醒市民有收取服務費,而是直接將收費打到收據上。”她說曾因不滿被額外收費與店員爭論,但往往是無功而返,“如果和不懂使用電子餐單的人一起吃飯,甚至連服務員身份我也要充當,這又怎麼能收我服務費呢?”
大公報記者以問卷形式隨機訪問市民,54%受訪者表示,曾在使用電子點餐後被收取加一服務費;30%受訪者說無留意收據是否印有加一服務費。
消委會:多收服務費投訴增加
消費者委員會回復《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最近兩年收到涉及多收額外服務費的投訴,2022年有兩宗,今年單是首10個月已有7宗。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兼副教授張玉艷表示,電子點餐於疫情後逐漸成為主流,就市民都對使用電子點餐仍需支付加一服務費感到不解,她說實際上,電子服務並不應代表整體服務質素變差,因為顧客的點餐速度提高、點錯單的幾率減少,而同時仍可享受人工服務,她認為是餐飲服務享受的一種提升。目前,電子點餐在香港仍屬新起步階段,部分市民認為在純人工服務才算是被服務,未完全適應新的服務形式,導致在是否收取服務費有意見分歧。
學者:做好餐飲服務提振旅業
張玉艷說,餐飲業人手不足,而市民希望得到優質服務。在人工服務及電子服務上取得平衡點,尤為重要。她建議餐飲業界加強培訓員工,在使用電子服務的同時,提升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主動留意顧客的需求,有時候隻是主動為顧客把水杯斟滿,已能讓顧客足夠感受到被服務。”她認為,電子服務平臺同樣需要持續優化,為店員和顧客提供更高的便利,“事實上,餐飲是旅遊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如果能做好餐飲服務,能對本地旅遊業有一定提振作用。”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