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林美玲醫生表示,由於疫情原因,好多長者都會盡量少出街,惟社會復常後,不少長者身心仍未復常。而長者們多出街走走,與人接觸、社交活動,對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好處。
疫下久困傢中 長者狀況變差
她表示,部分領飯的長者可能真的是衣食無憂,並非為一餐飯而來,他們可能因子女長期不在身邊,平時比較孤獨、寂寞,旨在落街見見街坊聊天解悶,以減低孤獨感。
此外,可能也有部分長者,因童年或年輕時,有過不尋常的苦難經歷,如鬧饑荒無飯吃、傢裡好窮、經歷戰火等,令他們養成將食物或物資儲存起來,有積谷防饑的習慣,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得多,也會喜歡節儉省錢。這並非是貪小便宜,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特別是經歷瞭好窮困、好慘痛日子的老人傢,因為害怕突然間會將擁有的都會失去,“既然樓下或附近免費派飯,又不需資產審查,自己又合資格,不是呃人,為何我不去拿?”
林美玲補充,疫情期間,老人傢們健康遭受重創。社會復常後,親見好多老人傢身體好瞭,但人卻未能“復常”。主要原因是,老人傢不似年輕人熱衷上網,久困在傢,缺少戶外活動,無法正常社交、與人接觸互動,用腦和官感刺激都少瞭,肌肉衰退,導致記性、情緒都明顯差瞭,反應和動作明顯亦慢瞭好多。
她鼓勵長者在打足各種預防疫苗和安全情況,以及身體條件適合下,多出外走走,保持同外界接觸,有能力的可以到地區幫手做義工,多鍛煉,保持身體機能。
各區的社福機構及關愛隊等,多搞點適合長者的活動,讓他們多點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與社會保持聯系、多動腦筋,特別對獨居長者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都有莫大幫助。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