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屋八寶 情系新舊邨民

  蘇屋邨60歲瞭!2009年起,這條老牌屋邨多幢樓宇陸續重建,但一些別具歷史意義的獨特建築不僅保留下來,還註入新生命,成為“蘇屋八寶”,繼續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細訴它們的“前世今生”故事……

  屋邨換瞭新面貌,居民也換瞭新面孔,對於新遷入的居民來說,這些舊物意義何在?有“新蘇屋人”對大公報記者說,“我們從這些舊物,瞭解到這條邨的往事,讓這裡獨特的街坊人情味延續下去,大大增添居住在這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何嘉駿(圖)

  某一個下午的蘇屋邨,小朋友在小白屋前的花園嬉戲,居民在壁畫亭、燕子亭下乘涼,不少邨外人慕名而來,在寫著“蘇屋邨”的金漆牌坊前打卡;還有已遷走的“舊蘇屋人”重回故地,在邨內的文物徑漫步,回味當年,碰上投緣的“新蘇屋人”,一起暢談蘇屋邨新舊故事。這些生活日常,是另一種活化,把無形的“蘇屋邨文化”保存下來,濃濃的屋邨情味在重建後得以延續。

  蘇屋保育

  每次經過郵局這段路,我仿佛走進時光隧道……

  “住進瞭蘇屋邨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生活。蘇屋邨保留瞭這麼多文物,每件文物都承載著不同的人和事,讓我們這些新搬來的居民慢慢細味。”年已七旬的蕭潤萍婆婆,六年前由慈雲山公屋遷來蘇屋邨櫻桃樓獨居,邨內郵局前一段路,是婆婆外出必經之路,“每次經過這段路,我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望著這一排窗,我會想,以前的屋邨辦事處職員在這裡做什麼?”

  綠柳樓及櫻桃樓之間的郵局,前身是屋邨辦事處,外墻以花崗巖砌成,六、七十年代流行的鐵窗經復修後得以保留。

  綠柳樓旁邊的小白屋,新、舊居民都喜愛。蕭婆婆說,很高興小白屋能保留下來,“我經常會向人介紹,你知不知道這間屋是什麼?”昔日小白屋是售賣火水的小店舖,流線型外貌屬裝飾派藝術(Art Deco)設計,與包浩斯風格(Bauhaus)的灣仔街市有幾分相似。復修後的小白屋,外貌不變,間隔也沒變動,最大地保留瞭原貌。

  蘇屋人情

  落街遇上舊居民,都可以很愉快地閒聊。

  明亮的陽光透過大窗戶灑入小白屋,屋外鋪設環保木板,感覺雅致,據說當年曾想活化成咖啡店或小食店。

  房屋署高級建築師餘碧琪說,小白屋前的平臺改造為花園,將藝術和大自然氛圍註入小白屋內。復修後的小白屋曾租予補習社,現正空置。

  人席散,情常在!不少“舊蘇屋人”都愛故地重遊,返回屋邨,跟“新蘇屋人”交流。“我落街遇上舊居民,就算相互不認識,都可以很愉快地閒聊。”蕭婆婆笑著說。

  蘇屋邨的文物保育,遇上重建後的嶄新設計,卻毫無違和感覺。四年前由白田邨搬來、63歲的“新蘇屋人”何偉權坦言,在這種新舊並存的空間找到瞭歸屬感和幸福感,“小時候我來過蘇屋邨玩耍,住進來後,以前與同學仔在這裡玩的情景,經常在腦海湧現。”

  蘇屋文化

  這裡每座樓宇都以花命名,可以一世記得。

  蘇屋邨的保育,不單體現在建築物上,亦體現在大廈的名字上。對老香港來說,這條邨除瞭許氏四兄弟(當年在這裡長大),最出名的是樓宇均以花卉命名。當年參與蘇屋邨重建規劃的房屋署前助理署長(發展及建築處)陸光偉說,不少舊居民都建議必須保留蘇屋的名稱,“蘇”字,有香氣的意思,和花有關。

  “這裡每座樓宇都保留瞭原有名字,以前很多屋邨用數字排名,雖然容易記,但過眼雲煙。以花命名,可以一世記得。”何偉權笑說,“搬進來後,感覺人都更加有文化。”

  房屋署高級房屋事務經理毛天養說,深水埗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舊區,居民鄰裡感情好、有歸屬感,屋邨管理也更容易,皆因居民都會愛惜屋邨。當舊居民相約認識瞭數十年的三五知己來重遊,看到這些舊物,都會想起童年時在這裡捉迷藏的快樂時光。

  保育的深層意義,就是能勾起人的開心回憶,提升對社區的歸屬感、居民的凝聚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