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紀念抗日英烈謁碑日”儀式前日在西貢斬竹灣英烈碑園舉行,有近200人出席活動。(中)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是為紀念日占時期,為抗日犧牲的港九大隊成員及烏蛟騰村村民而建。(右)位於元朗凹頭的潘屋於1930年代由商人潘君勉所建。潘君勉曾出錢出力支持抗戰事業。

  每逢周末與假日,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元朗凹頭潘屋及元朗十八鄉楊傢村等地都均聚集瞭不少遊客,他們在這裡瞭解到,七八十年前,東江縱隊與香港民眾英勇抗擊日寇的史跡,向革命英烈表達緬懷之情和崇高敬意。有旅遊界人士表示,業界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推出一系列紅色旅遊線,這些路線景點新穎,又可以瞭解本地歷史文化,受到廣大市民歡迎,並陸續收到團體和機構查詢。

  不過,業界在景點參觀、接駁交通等方面遇到不少問題,他們呼籲政府設立機制,把有價值的歷史遺跡開放給公眾,或與私人機構合作活化古蹟,同時完善配套設施。\大公報記者 義昊

  香港各區遍佈著紅色足跡,然而因為長期缺乏有系統的發掘和保育,民間的保育力量有限,有的已經無跡可尋,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則因位於私人物業范圍內,遊客無法進入參觀,隻能遠遠觀望。

  部分古蹟幾近荒廢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舉例,位於屯門的達德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在香港建立的大專院校,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由於如今在何福堂書院內,訪客無法入校參觀。曾是東江抗日遊擊隊交通站及“秘密大營救”中轉站的元朗十八鄉楊傢村目前還有楊傢後人在此居住,因此不能經常帶團前往,怕影響村民生活。位於元朗凹頭的“潘屋”雖是一級歷史建築,卻已近荒廢……

  本港有不同團體長期堅持做保育史跡的義務工作。新社聯在今年六至八月組織瞭多批義工,利用節假日先後對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內的主體建築進行清洗、修葺及翻新,並重新栽種瞭碑園內一部分花槽的植物。

  新社聯理事長譚鎮國認為,抗戰紀念遺址和設施除瞭向英烈們致敬,亦能加深公眾、特別是新一代對香港本土抗戰歷史的瞭解和認識,有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義工李先生認為,參與行動很有意義,可以銘記歷史,緬懷英烈,激勵年輕一代自強不息。

  “政府應該設立機制,將重要歷史遺跡開放給公眾,或與私人機構合作活化古蹟,令它們得以保育、發展。”姚柏良呼籲政府善用古蹟發展旅遊,並設立機制與業界商討,同時做好網上宣傳等。

  由於這些“紅色足跡”大多位於新界鄉郊,完善交通配套亦是業界的關註重點。姚柏良說,位於船灣的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與附近的羅傢大屋是香港最著名的紅色景點,兩地車程僅10分鐘。然而,由於當局禁止來自新娘潭路的重型車輛直通沙頭角公路,旅遊巴必須繞行大埔市中心,花費多四五倍時間,嚴重影響遊客體驗。他希望政府可以把路面擴寬,允許大型車輛通過。

  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並不缺少這類旅遊資源,但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地點散落在鄉郊地帶,交通十分不便。政府發展旅遊一定要做好配套!”香港中國旅行社榮譽董事長盧瑞安表示,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6年,讓市民更好瞭解國傢是十分必要,而發展紅色旅遊可以在飽覽美景的同時瞭解歷史,對於提升香港市民的國民身份認同,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均有重大意義。

  盧瑞安相信,便利景點周邊交通不僅可以帶動人流,更會為未來“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打好基礎,希望政府認真做好規劃研究,盡快行動起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