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報紙的人愈來愈少,街頭報檔也買少見少,不過近年卻發現城市裡有些奇特的報檔。
一般報攤都會將最暢銷的報紙雜志放在當眼處,但有些攤檔卻例外,檔主永遠把法輪功的《大紀元時報》放在頭位,於是,買報紙的、買煙的、路過的人,都會被《大紀元》頭版那些詆毀國傢、詛咒領導人的誇張標題吸引,信也好,不信也好,那一眼,就入瞭腦,就是影響。
我一直想,這報紙有人買的嗎?起碼我從未遇過一個買《大紀元》的朋友,但這報紙,卻一直占據報檔當眼位置,即使其他報紙售罄,那標題嚇人的《大紀元》仍擺在頭位,擺到收舖,第二天,又再占領當眼位置。
就這樣,一份永遠賣不去的報紙,卻永遠穩坐頭位,成為報攤上一張天天轉款的政治海報。
思索良久,終於明白瞭,那是廣告,是宣傳平臺。
沒人買的報紙,才可以在報檔由朝擺到晚。每天把它放在當眼位置,讓駭人標題影響著街上過路人,就是最好的廣告。所以,《大紀元》在報檔,志不在銷售,志在宣傳。
志在銷售也志在宣傳的,是書店裡的書。香港年輕人看書風氣不盛,但卻喜歡“蒲”臺灣大型連鎖書店“誠品”,因為“誠品”是個文化城,不單有書,還有藝術品、日用品、文具、玩具、食品甚至咖啡店,好文青,好有品味。
與其說“誠品”是書店,不如說是價值觀展示場,一本書看不出故事,但一桌子書就會滲出一些看法、一種態度。
那天去逛“誠品”,展示枱放著兩本書:《暴政》和《腐敗》,都是大大隻字寫在封面,視覺上很震撼。旁邊圍繞的書,仿佛也在和應:《異見的自由》、《讓發聲發生》、《獨裁者的廚師》、《尋找尊嚴》、《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懲罰貧窮》、《父輩的罪惡》、《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共產元年:1917》,還有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
另一張展示枱,政治感覺沒那麼直接,但一本叫《半島之龍》的書卻放在當眼處,書名沒殺傷力,但推介卻嚇人,甚至暗藏“獨”味,上面寫著:“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拒當小中華,更不是法屬印度支那!一部臺灣人必須重新認識的越南史”。
連食譜,竟也夾雜幾本若有所指的:《移英自煮香港味》、《下廚找回自由》……
在這種氛圍下走一圈,你會不知不覺感染到一種特別的價值觀,跟報攤上的《大紀元》手法不同,但效果,卻異曲同工。
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在北京接受記者訪問談及國傢觀念,他說,因過去受英國殖民統治影響,香港人的國傢觀念普遍薄弱,故很容易受蠱惑、受影響。黑暴後的香港表面平靜,但其實有大量境外勢力,築建瞭不同的網上平臺,透過不實言論,唱衰國傢,影響香港年輕人。梁先生更點名說,單是英國就有68個這樣的網上平臺。
其實,何隻境外,在香港,這種鬼鬼祟祟的政治隱藏多著呢!文化界、藝術界、影視界、出版界、傳媒界……明的,暗的,從沒間斷。
對付黴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之暴露在陽光下,為免年輕人再被荼毒,大傢見一個滅一個,才是正道。
(文章來源:港人講地)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