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关师傅(右)曾任酒楼厨师,昔日会特别请假参与准备围村的村宴。右图:旧式灶头需要人手添柴或抽柴去控制炉火。\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炊烟袅袅,用柴火炉灶煮食的传统,在本港的围村静静传承逾百年。柴火炉没有燃气炉、电磁炉的便利,但对围村人来说,它不止烹煮出带有柴火风味的美食,还盛载着同村乡里之间的人情味。有学者认为,柴火灶是了解围村的一项有机元素,具有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潜在价值。
“帮我睇睇火,我去整鱼丸”、“帮我加啲水落镬啦!”元朗十八乡饮食文化推广博览会上月中(7月20日)在元朗马田村举行,记者当日实地走访,见到村内一间厨房的窗户飘出煮食的香气,伴随着柴火升起的阵阵烟气,侧边的房间内,村妇围坐一起,制作手粉、茶果等围村传统小食。
新一代:老灶是创新原点
在厨房内,年轻厨师陈子全在柴火灶前,奋力翻炒着铁锅内的食材,为村民们准备鲮鱼球。他脚边的柴火灶正燃起熊熊火焰,汗水顺着鼻尖滴落地上,半晌便干燥蒸发,一旁的助手帮忙加水到锅内。
陈子全是马田村原居民,小时候,每年“点灯”仪式,他都会见到大人们在厨房忙出忙外,张罗盆菜准备村宴。
用柴火灶煮饭,是个费工夫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顾好锅中烹调的食物,另一方面亦需顾及炉灶下柴火的火势。“这类大口径的炉灶,通常难以一人顾及全过程,需要数人合作。火大,就要用火棍抽出条柴;火力细了,就要加柴或者撩起来通风。”陈子全说。
陈子全现时从事食品加工工作,他说,这次回到马田村用柴火灶煮食,最主要想让更多人认识围村文化,也想让徒弟感受这过程。回忆起学厨,师父经常教导要理解原理,才能够创新,自己的厨师生涯起点虽然并非柴火灶,但唯有真正尝试过这种原始的煮食方式,才会理解烹饪技艺的演化,才能参透原理做出创新。这次带徒弟体验使用柴火灶煮食,有别于平日厨房的煮食方式,希望可激发他的灵感,是回归原点的过程。
老一辈:柴火煮食连系乡情
在厨房门口,看着柴火灶若有所思的是关师傅。他年轻时在村外的酒楼任职厨师,过去有参与准备村宴,回忆昔日情景,“以前厨房出面,会有几十个人一起帮手备菜,女人在外边剁猪肉、剁鸡,男人在入面不停炒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