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早前组织在港黄埔后代,大﹑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等,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棉湖战役旧战场遗迹等,缅怀先辈的爱国事迹。右图:联谊会近40人到棉湖战役旧址凭吊先烈。

  “如果我太爷爷能够看到现今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我相信他会感到非常欣慰。”辛亥革命元勳、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长李烈钧将军的曾孙女李嫣,亦是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李赣驹的孙女,现任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会理事。她轻轻抚摸挂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内太爷爷李烈钧的照片,笑着说:“我和我太爷爷长得还挺像的。”

  这是李嫣首次到访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黄埔军校旧址,参观爷爷和太爷爷曾经工作和受教育的地方,感触良多,仿佛跨越时空感受到那热血奋进、团结一致、无怨无悔、忠贞报国的黄埔革命精神。\大公报记者 陆九如

  百年黄埔薪火相传,适逢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在3月30日至4月1日间,组织在港黄埔后代,香港大、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等近40人,前往广州及普宁参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东征烈士阵亡纪念园、棉湖战役旧战场遗迹等,缅怀先辈们的爱国事迹。

  “黄埔一期学生能活下来的很少很少。”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校舍遭日军飞机轰炸,被夷为平地。3月31日,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原全国政协委员周振强的孙女周雁走进按照“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复建的黄埔军校旧址时告诉记者,她的爷爷曾经历过两次东征和两次北伐,当年同窗几乎全部牺牲。周雁望着黄埔军校的学生宿舍,回忆爷爷的一生都维持着在黄埔军校养成的习惯:腰板总是挺得笔直;床铺被褥总是叠得规整;抽屉和书桌都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西裤每晚都放在枕头底下,压出两道裤中线。周雁告诉大公报记者,即使晚年爷爷身体抱恙,仍坚持每日系皮带的习惯。

  盼像祖辈能为国家作贡献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周雁笑着说,爷爷一生严格自律,却也从不苛求小辈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即便如此,周雁表示爷爷待人接物的方式影响了她,她亦以此为标准教育自己的后代,严谨谦逊,奋进爱国。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永远留下了李烈钧将军的名字和事迹。1904年,22岁的李烈钧由北京练兵处选赴日本学习陆军,在日留学期间与黄兴等人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1907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大事记中留下了不朽的人生足迹。

  “我作为黄埔后辈,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像我的太爷爷和爷爷一样,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希望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留下自己的一笔。”李嫣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回望先辈的峥嵘岁月,期盼团结和无私奉献的黄埔精神能够在自己未来的实际行动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黄显伦告诉记者,他对黄埔军校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尊敬,但一直缺少切身的体验。此次参团前往黄埔军校等革命旧址参观,让他对于黄埔精神,对于先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都有更深刻的体会。“我拍下了两代黄埔后人站在一起的背影,感受到黄埔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力量。”黄显伦认为,黄埔精神是无畏困难,永不言弃,具有跨越时空的传承意义。他期盼将黄埔精神融入香港和内地青年的交流互动中,从组织体育、艺术、科技等交流活动作为切入点,传播及传承黄埔精神。

  港生体会言传身教的力量

  同日,参访团前往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献花,缅怀英雄先烈。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林际平告诉记者,烈士园内有一株粤港澳黄埔同心树,是三地的黄埔后代共同种下的红棉树。作为广州的市树,红棉树绽放着热烈的红色,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黄埔精神的生生不息。更象征着英雄的鲜血和爱国奋斗的黄埔精神。

  “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之本。”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及黄埔军校。两校“一文一武”,分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学文化人才和军事革命人才。30日参访团前往中山大学参观,香港岭南大学学生兰雅薇表示感触颇深。孙中山于1923年来到岭南大学发表题为“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说,其后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并入中山大学。兰雅薇认为现今岭南大学的学生深受孙中山和黄埔精神的影响,她所理解的黄埔精神即是爱国、坚定、坚韧不拔。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