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韦赛姬 蔡泳诗

  学童自杀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有防止自杀的辅导机构的数据显示,去年19岁以下求助个案,升幅超过27%,13岁以下求助个案更上升一半,情况更有年轻化趋势。最近一宗求助个案,刚升上小学一年级、年仅六岁的学童已有轻生念头;有小四学生表面因为沉迷电玩,与母亲争执继而持菜刀架颈,扬言要自杀,但深入了解才发现背后另有原因。

  有资深社工提示家长,多聆听子女心声,了解其内心世界,及早寻求精神治疗,可以避免悲剧发生;若受到情绪困扰,必须明白到“人生总会有机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危机可能每人每日也有机会发生”,要懂得找人帮助,找人倾诉,记着“困局不是定局,困境总有出路”。

  大公报记者 冯锡雄、苏荣(文) 卢刚昌(图)

  针对早前接连发生多宗青少年自杀,大公报记者专访两间情绪辅导机构,资深社工解构原因、分析问题、提供建议,期望可以减少悲剧发生。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自杀危机处理中心主任注册社工韦赛姬表示,去年19岁以下求助者有188人,较2022年的148人,升幅超过27%,当中13岁以下求助人数更增一半,年纪最小只有6岁,刚升上小一。求助数字上升,反映青少年自杀问题呈年轻化。

  韦赛姬指出,去年10月27日加强网上聊天服务后,对比之前两个月求助个案,升幅超过50%;不论接触的服务人数及时数也明显上升,情况令人关注。

  父母离婚 10岁童沉迷电玩

  她引述一宗求助个案是单亲母亲,儿子10岁就读小学四年级,本来成绩名列前茅,忽然沉迷玩游戏机,拒绝冲凉,一次劝戒时儿子竟冲入厨房,拿起菜刀架在自己的颈部,扬言要自杀。

  “记得当时那位小朋友很久没有冲凉,头发也竖起来,就像《龙珠》入面的超级撒亚人。”韦赛姬忆述,上门探访期间,该位小朋友一直不理睬,只沉迷玩游戏机,后来谈起动漫人物,引起对方的兴趣,打开话匣子,才知道小朋友沉迷打机,甚至不冲凉,是因为父母离婚,感到不开心和寂寞,于是自暴自弃。

  “要让情绪受困者讲出心底话,便要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投其所好,只要用心聆听和陪伴,就可以令对方把困难和压力说出来。”韦赛姬相信,只要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一起去面对,寻求解决方法,就可以改变轻生的念头。

  另一间辅导机构明爱向晴轩也有提供24小时社工支援热线。明爱向晴轩危机专线及教育中心高级督导主任蔡泳诗表示,求助者的年龄层分布广泛,有18岁以下,也有70岁以上,最多是来自40至49岁的求助者,占整体超过一成,其他相对平均,18岁或以下占2%至3%,男女比例方面,男占约35%,65%是女性。

  “致电求助的人一定会有挣扎,但他们也希望有人帮助,不想走到(自杀)这一步。”蔡泳诗表示,支援热线每年平均收到超过3万宗求助,2023年较2022年增加2000宗,涉及自杀或他杀危机,占整体求助7%;若每日平均计算,每日有六人提及轻生。

  她分析,对比2022年,当时家庭冲突较多,疫情下很多人在家中困兽斗,2023年因为经济问题求助增加,但踏入2024年情况及趋势则难以预测,“举例疫情以为几个月就完,最终长达三年,很多事情是难以预计。”

  回顾2023年,需留意求助者提到“他杀”的念头,下半年较上半年也上升一倍以上,全年加起来虽少于100宗,但值得关注。

  困局非定局 总有出路

  究竟受情绪困扰的人懂得找人倾诉,是否可以减低自杀念头?蔡泳诗指出,找人倾诉只是其中一种方法,除此以外,每人也可以做一些自我纾缓,例如调整一下呼吸,或让自己可以暂时休息一下,接触大自然,或者做一些自己觉得舒服的事。

  “人生总会有机会遇到不如意或突发的事,危机可能每人每日也有机会发生。”蔡泳诗强调,当有危机出现,甚至突然产生自杀念头时,不要觉得只是自己会遇上,要明白人人也有这个机会,“很多求助者个案,只要经过一些帮助,重新整理之后,也可以重拾人生,要记住‘困局不是定局,困境总有出路’。”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