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點評/地理位置優越應善用

香港寸金尺土,特區政府為找尋土地發展絞盡腦汁,實在不應容許有土地被遺忘,何況深港互動日益重要,若不善加利用沙頭角的優越地理位置,猶如暴殄天物。  位於北區東部的沙頭角並非荒蕪郊野,早在清朝時期,沙頭角的東和墟已是非常興盛。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因歷史原因被劃分為禁區,從此沙頭角失去往昔繁華,被其他新市鎮如將軍澳、天水圍超越;即使香港回歸祖國多年,沙頭角依然被世人遺忘。  禁區內的沙頭角,市民前往並不容易

陳茂波:高質量職專培訓助港提升生產力

【大公報訊】記者義昊報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1日發表網志表示,充裕的人才供應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職業訓練平臺可讓學員、雇主、潛在客戶及市場更好對接和合作,在香港推動經濟轉型並朝高質量發展之際,職專學習和訓練絕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陳茂波表示,他最近訪問瞭香港職業訓練局轄下的中華廚藝學院和國際廚藝學院,感受到學員對烹調藝術以至投身這個行業的濃厚興趣和熱誠。他指出

為期兩年/較首次推薦人數增逾倍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外交部駐港公署的協助下,香港特區於2019年首次參與聯合國初級專業人員(JPO)方案,派出五名獲外交部推薦的青年公務人員,以中國人員身份在聯合國位於美國紐約、瑞士日內瓦和奧地利維也納辦事處,出任不同職位。  今次第二批共12位獲外交部推薦參與JPO的青年公務人員,同以中國人員身份,派赴到聯合國位於美國紐約、瑞士日內瓦、奧地利維也納及肯尼亞內羅畢的辦事處出任不同職位,為期兩年。他們

市建局助三無大廈“聯廈聯管”

圖:龍威大廈一直沒有成立法團,即使公共渠管淤塞,污水倒灌至地下出入口,都隻能靠個別業主先墊支繳付通渠費。  “三無大廈”是本港樓宇管理的難題之一,全港現有3000多幢“三無大廈”。為協助處理“三無大廈”問題,市區重建局在九龍城推行“小區復修”先導計劃內,與香港房屋經理學會合作試行“聯廈聯管”新管理模式,協助“三無大廈”共同聘用一間物業管理公司,安裝“遠程管理系統”,幫助減低業主的管理費,四幢大廈已

透視鏡/難得的好機會\蔡樹文

在中央政府支持、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協助下,第二批共12名香港特區青年公務人員,獲外交部推薦參與聯合國初級專業人員方案,以中國人員身份到聯合國不同機構工作兩年。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在臉書形容,12名公務人員在聯合國兩年任職期,是“跳出香港,放眼世界,回饋國傢,未來可期”。  回歸前,公務員培訓局限在專業知識及管理技巧方面,缺乏國傢民族觀念及國際視野教育。回歸後,公務人員的國傢民

業主:維修公用地方 有法團才能成事

圖:大廈樓梯的墻身有批蕩剝落(上圖紅圈)、外墻墻身瓦仔剝落、鋼筋外露(下圖紅圈)。  【大公報訊】市區重建局在九龍城推行“小區復修”計劃下,兩幢約40年樓齡的“三無大廈”業主成功組織業主立案法團,就樓宇復修工程展開籌組工作。  其中一幢是在龍崗道的龍威大廈,屬單幢式樓宇,樓高6層隻有22夥,樓齡已接近40年。大廈的外墻、樓梯等公用地方,由於欠缺維修保養,漸見殘舊;大廈公共渠管老化失修,渠管淤塞,對

領路機器人助視障者安心外出

圖:莊陳有期望領路機器人可解決視障人士在室內行動的限制,鼓勵他們多外出。  【大公報訊】視障人士在室內行動常會受到較多限制,為瞭讓視障或有需要人士可安心步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轄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與本地初創公司合作,開發領路機器人,讓使用者免受迷路或被障礙物絆倒之苦。領路機器人首階段概念驗證測試已大致完成,下階段將到商場實地測試,爭取盡快推出應用。  冀在室內場所普及使用  領路機器人約為一

城隧首用“易通行” 部分司機未熟運作

圖:城隧首日實施“易通行”,有司機未熟習新模式,在收費站慢駛,要由職員提示離開。\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記者邵穎報道:繼青沙管制區實行“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後,城門隧道昨日凌晨5時起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系統,首日有司機未熟習新收費模式,駛近收費亭時減慢車速;亦有私傢車入錯巴士線,最終在職員協助下駛離。運輸署表示,截至昨午5時半,5%通過的車輛未偵測到車輛貼。“易通行”將於星期日(

林定國:最遲明年完成23條立法

圖:林定國指香港國安法並非已取代基本法23條,23條立法須盡快完成。  【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律政司司長林定國21日接受電臺訪問時表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中央交給特區的責任,以維護國傢安全,希望能盡快完成此憲制責任,今年內、最遲明年完成。林定國亦指出,維護國安和保障人權自由不是對立,立法時將會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林定國表示,20年前基本法23條因種種原因不能立法,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某些言

蕭澤頤:加強統籌 推動國安教育

圖:蕭澤頤出席港臺節目《國安法事件簿2》。  【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警務處處長蕭澤頤21日表示,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有約四成被捕人士是年輕人,其中有社交媒體及部分具法律背景的人推波助瀾。他呼籲年輕人不要輕信網上資訊,嘗試自己分辨真偽。警方亦會爭取到學校推廣國安教育,並進一步統籌不同持份者,更有效推動國安教育。  蕭澤頤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指出,香港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有超過1萬人被拘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