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和賴清德當選,兩岸關系很可能進入“沒有最壞,隻有更壞”的狀態。必須說,這不意外。老實說,國民黨或者民眾黨當選,兩岸關系可能有所緩和,但並不會根本改善。現在這樣,挑破膿瘡反而更近瞭。

2023年夏秋,有機會去瞭臺灣幾天,對兩岸關系沒有改變認知,但加深瞭以前就有的印象:統一不在武力較量,而在一念之間。

曾經的臺海關系其實不復雜,兩岸對“一個中國”都無異議,隻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才是中國”。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瞭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1981年9月30日,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進一步闡明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3年,鄧小平提出瞭對兩岸和平統一提出瞭最新構想,1984年正式提出瞭“一國兩制”。

必須說,大陸對於和平統一具有極大誠意,主動提出各種讓步,但臺灣缺乏回應。

同時,即使在改革開放已經初見成效的1990年,臺灣GDP依然高達大陸的43.8%。蔣經國時代大興土木的餘暉還在,臺灣的生活水平更高,在華人鄙視鏈裡高居大陸之上,更加缺乏和平統一的意願。

40年後,河西河東決定性地換位瞭。臺灣在主要經濟體裡發展算快的,GDP從1990年的170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7626億美元。但大陸的發展快得多,2022年臺灣GDP隻占大陸4.2%。在1990年,大陸沒有省市區的GDP能媲美臺灣,2023年臺灣GDP在大陸省市區中排在第9位,繼續下滑是大概率的。畢竟臺灣隻有2300萬人口,甚至低於新疆、內蒙、甘肅、吉林。

在人均GDP方面,臺北現在人均GDP約33000美元,上海則是27000美元。但是必須說,在上海生活4個月、在臺北的一個星期時間後,實在體會不出這臺灣額外的近1/4到哪裡去瞭。當然,臺灣還是有做得出色的地方,臺北作為島上最主要的中心城市和臺灣全島的人均GDP基本相同。這當然有地方小的優勢,但也說明島上貧富差距和地區差距很小。大陸哪怕北上廣深就此停步,有一天做到全國和上海的人均GDP都在27000美元水平,就是瞭不起的勝利。這扯遠瞭。

但是島上這些年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2000年,大陸對臺灣出口約50億美元,自臺灣進口約250億美元;2022年,大陸對臺灣出口約815億美元,自臺灣進口約2400億美元。臺灣不僅常年順差,還在繼續擴大。在蔡英文上臺的2016年,大陸自臺灣的進口已經達到1400億美元的高位,但8年裡依然增長超過60%。相比之下,2022年日本對美出口1398億美元,德國對美出口1560億美元,日本對中國出口1445億美元,韓國對中國出口1557億美元,中國對德國出口1910億歐元,美國對中國出口1538億美元,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1421億美元。

貿易應該是互惠的,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最支持自由貿易的經濟體,但兩岸貿易高度扭曲。在大陸對臺灣商品幾乎大門敞開的同時,臺灣對2509種大陸商品禁止進入。大陸在長期忍受這種不平等之後,終於朝對等的方向開始動作。大陸已經對部分石化產品取消ECFA優惠,正在著手進一步取消ECFA對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的優惠。

ECFA隻是關稅減免,取消優惠不等於一網打盡,對於大陸市場需要的產品也會網開一面,比如石斑魚、芯片。但不爭的事實是,大陸的短板越來越少,進口越來越成為選項,而不是必須,至少很少有單一來源而有必須的進口。臺灣並不壟斷石斑魚生產。

在芯片方面,要一分為二。臺灣傳統芯片(28nm以上)越來越受到大陸芯片的擠壓,世界上27%的20-45nm芯片來自大陸,33%來自臺灣。這是機電應用的主力。大陸在爆產能,美國試圖迫使ASML光刻機禁運擴大到傳統芯片,但中國光刻機已經在路上,有可能推動大陸20-45nm芯片制造在未來3-5年裡達到世界的80%。大陸還有30%的50-180nm芯片產能,主要用於開關、IoT、傳感器等工業應用,5年內將提高到35%,10年內46%。

臺灣在先進芯片方面依然強勢,但預計到2027年,隻有30%的芯片產能用於16nm以下的先進芯片,70%依然是傳統芯片。

華為慘遭禁運之後,誰都對芯片供應鏈可靠性不再抱幻想。中國正在強攻先進芯片制造,什麼時候突破,現在隻有傳說,但華為7nm芯片是很好的開端。一旦形成突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具有全供應鏈的半導體超級大國。在某種程度上,現在的局面有點像20年前中國鋼鐵爆產能。“中國鋼”在很長時間裡以量取勝,高端特種鋼並不優勢。但一步一步,中國鋼鐵“高低通吃”瞭。中國半導體“高低通吃”隻是時間問題。

這說明瞭很重要的問題:改革開放是全球化的過程,全球化不僅包括中國出口,也包括進口。改革開放不僅對中國適用,對誰都適用。

臺灣敢於自居於鄙視鏈上端,正是搶發展的結果。大陸現在鄙視臺灣,也是由於後發先至。發展不到位,侈談骨氣容易自我傷身。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打造得比對手更強大,比什麼骨氣都管用。

但是,隻要有必要,對臺灣產品進行實質性的進口限制不難做到。比如說,對臺灣的2509種產品采取對等禁運。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43.9%的高位,2021年為42.3%,2022年仍有38.8%。隻要把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敲掉”一塊,臺灣的經濟大廈就要歪倒。

這不是對臺灣人民的懲罰,隻是對臺灣不合理進出口政策的對等反制。

現在再做太晚嗎?不晚,聽說過“養肥瞭再殺”嗎?過早下手還真是沒有感覺。

主要是:臺灣的命運,決定權在大陸,不在臺灣,而大陸對此決定權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敢於表達,聽到的人們也越來越多。

賴清德的臺獨立場比蔡英文還要激進,但臺灣人並不拋棄和平,賴清德勝選與其說是臺灣人對毒瘤的認同,不如說是對藍白黨的厭惡。藍白黨放下黨爭的話,本來有不小的機會主政。當然,要是有那樣的眼光和胸懷,也就不是藍白黨瞭。

至於臺灣選民,他們已經溫水裡的青蛙做得太久瞭,已經感覺不到溫度瞭,也看不到跳出滾水的前景,隻有“再壞也不至於”的盲信。那就隨他們去瞭。重要的是,臺灣已經跳不出大陸的手掌。

在經濟上,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雙中心之一,本身的體量加上地理的近便是的臺灣已經不可能脫離大陸的引力。

在政治上,臺灣怎麼跳,大陸已經不在乎瞭,因為大陸具有經濟和軍事上的一票否決權。經濟上的一票否決權在路上,軍事上的一票否決權已經建立。

臺灣在軍事上的悲劇在於:已經無解瞭。

依靠臺灣自己的軍事力量早沒戲瞭,美國援助再多、再先進的軍事裝備也沒戲瞭,美國直接軍事介入都沒戲瞭,美國是否有意軍事介入已經無關緊要瞭。

也就是說,臺灣和平的出路在於無害化。要麼自願,要麼由大陸強加。賴清德可以上躥下跳,但實際上臺獨之路已經無路可走。

拜登四次“失言”要保衛臺灣,但在賴清德當選後第一時間,說的是“美國不支持臺灣破壞臺海穩定”。中聯部長劉建超正好在美國參加論壇對話,但應約與佈林肯會晤。劉建超沒有外交部的身份,就美國官方而言,他是妥妥的黨務官員,第二渠道的準官方對話沒有問題,但美國行政系統通常是敬而遠之的。但在這關鍵時刻,佈林肯與劉建超的會晤有互相摸底的成分,這是“人肉熱線”。美國要確認中國不會因為賴清德當選就“怒而興兵”,中國要確認美國不會再犯“保衛臺灣”的錯誤。

在佩洛西竄訪之後,拜登可能意識到“保護臺灣”的不靠譜,但對中國是否會“怒而興兵”不摸底。

中國不會。沒有必要。時間在中國這邊,“勢”在中國這邊。中國要是這點定力和自信都沒有,就不是中國瞭。收復臺灣其實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啟動結構性的經濟改革,擺脫經濟對房地產和政府投資拉動的依賴,去泡沫化,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收復臺灣是中美對決的結果,而不是前提。和統依然是首選,但和統的前提是武統已經沒有懸念,而且成為一觸即發的選項。確保臺獨無路可走,確保和統對臺灣是最不壞的選項,這才是中國的對臺戰略。無害化之後,就等臺獨慢慢爛掉吧,臺灣人怎麼想已經不重要瞭,想法是會改變的。

在1992年汪辜會談上形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實際上註定不能成為推動和統的轉折點,因為這是大陸的最低限度,但是臺灣的最高限度。隻有刀刃之寬的共識前進一步就超過瞭臺灣的最高限度,後退一步就跌落到大陸的最低限度之下,多年來成為癥結不奇怪。要打破這個僵局,還真是“強權即公理”。

在美國方面,也有“一中原則”vs“一中政策”的問題,還有《臺灣關系法》對美國出兵保衛的刻意模糊。打破僵局同樣依靠“強權即公理”。

在臺灣,“猛男vs美女說”依然盛行。也就是說,大陸是猛男,臺灣是美女,猛男追美女隻能靠哄,不能靠吼,更不能動粗。但對於大陸,臺灣是被族人劫走的祖產。族人還認同族的話,大陸不反對共享,但要永久性地據為私有,那就不可接受瞭。

臺灣人還有“就是不鳥你,你能怎麼樣”的幼稚心態。對於幼稚,開導和威嚇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幼稚在本質上是心智不全的表現。

中國的道理已經講完瞭,美臺不願意聽,那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但是,大陸的臺灣政策不是進退失據。

政策不改變心態。大陸的“房住不炒”政策都沒有改變大陸人的心態,大陸的臺灣政策如何能改變臺灣人的心態?臺灣選舉的結果從來不是大陸臺灣政策成敗的標準,老實說,選誰都不在乎。國民黨能做的頂多也就是對“九二共識”各唱各的調,而民進黨直接否認“九二共識”。有差別嗎?實際上沒有。

能改變心態的是現實。

需要造足夠的勢,才能將軍而不是陷入和棋。中國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意味著隻要有可能,打必勝之仗,而不是打有可能勝之仗。現在已經到瞭能打必勝之仗的時候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