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臺灣地區大選塵埃落定。民進黨的賴清德、蕭美琴當選為新一屆正副領導人。

中國國民黨的“侯康配”最終沒有完成“下架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的目標,繼續處於在野黨地位,並使民進黨有機會在臺灣創制民選制度後首次終結政黨輪流執政的“傳統”。

但國民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的選舉中,它獲得瞭52席,較之民進黨一票占優。

與2020年大選相比,“賴蕭配”此次雖然成功上位,但在得票率方面大幅下挫17個百分點;國民黨在本屆大選中雖然空前團結,眾志成城,但“侯康配”的得票率仍下降5個百分點,成為本屆大選的最大輸傢。

而“柯盈配”領銜的民眾黨無論是在競選過程還是選民投票中的表現都堪稱可圈可點,一鳴驚人。

作為一個成立不足五年的新政黨,民眾黨首次參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奪得高達26.46%的選票,並在立法機構選舉中贏取8個議席,超過四年前的5席,一舉成為臺灣地區政壇上貨真價實的“關鍵少數”、“關鍵變量”,左可以牽制在朝的民進黨,右可以制衡在野的國民黨,成為雙方都要拉攏的政治力量,可以說是本屆大選中爆出的最大“黑馬”。

臺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和立法機構選舉最後呈現的數據極為委婉曲折地表達瞭選民對本屆選舉、主要政黨的看法和態度,對臺灣現狀及前途的憂慮,對最利於自身的政治局面的期待。

“賴蕭配”得票率較之2020年劇降,但又能保住基本盤,獲得執政機會,反映瞭臺灣民眾的矛盾心態:他們對蔡英文政府的執政存在不滿,希望出現政黨輪替,以便改變其執政不力的一面,同時對民進黨的臺獨主張可能導致兩岸兵戈相見存在擔憂(這導致民進黨的支持率下降17%),因此,希望在野黨能有力量對執政黨形成有效牽制(這造成國民黨和民眾黨總共贏得瞭近60%的支持率,並在立法機構贏得相對多數),但相比較而言,他們更擔憂“下架民進黨”、擁護國民黨上臺,將改變島內政局、兩岸關系及中美圍繞臺灣所形成的平衡局面(這使“賴蕭配”能以較弱優勢贏得大選)。

大選結果及相關數據表明,臺灣選民勉強接受民進黨繼續掌權,以保證臺灣現狀得以維系,對其政策可能導致兩岸沖突又不放心,但對國民黨的政策取向更不放心,所以既未支持其擁有足夠的支持率贏得下屆領導人席位,也使其在立法機構無法單獨形成多數。他們期盼出現一支嶄新的力量能夠抗衡民進和國民兩黨,在多數方面順應民意。

它們導致瞭民眾黨作為第三大黨的異軍突起,領導人選舉26.46%的得票率及在立法機構選舉中的新突破,對其具有歷史性意義。

民眾黨及其領袖柯文哲在競選全程特別是國民黨推動“藍白合”中,以及在競選的最後時刻,適時澄清、切割與傾向性明顯的國民黨的密切關系,反對在自我矮化的情況下與國民黨“藍白合”,反對傾向性的政策,反對在其競選明顯不利的情況下順從其意,“集中選票棄保”,而是選擇瞭走自己的路,並鮮明地強調不會“選邊站”,強調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與誰(國民黨或民進黨)合作。

它們都被選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終以選票的方式給予實際支持。

民眾黨以一個年輕政黨的身份,在兩個均有執政經歷的強大對手面前,首次全面參與大選就獲得如此不俗成績,體現瞭臺灣選民對它的殷切希望,體現瞭臺灣政局的一個潛在趨勢:真正以臺灣民意為意,兼顧臺灣生存、發展和安全,才能獲得認同。

在本屆大選中的突出表現為民眾黨的發展創造瞭一個更高的起點,前途不可限量。它之所以得票率比國民黨低,是因為它缺乏其歷史積淀、組織優勢和龐大資源。

反過來亦說明,國民黨如再不痛定思痛,改弦更張,自我變革,將繼續走向衰落。

民眾黨的異軍突起為臺灣下一個四年的政治局勢、兩岸關系及與西方關系的互動,提供瞭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圖景。

在新的起點上,它如能戒驕戒躁,進一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彌補不足,聚合力量,將有可能超越國民黨,甚至民進黨,在下屆大選中成為一匹更大的“黑馬”。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