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24選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民進黨再次打出所謂“抗中保臺”老牌,制造莫須有議題,不僅揚言大陸方面“氣球越過臺灣‘海峽中線’”,還不死心挑撥中國與拉美國傢的友好氛圍,妄圖掩飾臺當局接連“被斷交”的窘境。民進黨當局不斷制造議題攻擊大陸,這一套話語體系背後,到底藏著哪些小九九?

民進黨頻繁制造議題攻擊大陸

臺防務部門宣稱,10月7日上午11時52分偵獲大陸一隻空飄氣球越過所謂“海峽中線”,位於基隆西南方約101裡(約187公裡),續向東飄行,並於中午12時55分消失。

臺灣方面同日通報,自7日上午6時至星期五上午6時止,共偵獲大陸26架次軍機,10艘次軍艦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其中15架次軍機逾越所謂“海峽中線”及其延伸線進入臺灣西南空域。

在8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路透社記者針對臺灣方面近期釋放的消息提問稱,外交部能否提供關於氣球地點或目的的信息?此外,臺防務部門當天還表示,“對於結束與臺灣關系轉向中國的拉美國傢,中方沒有履行承諾。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嚴正回應,“關於你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我不掌握有關情況,這也不是一個外交問題。關於你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中國和拉美國傢之間的正常友好關系不斷深入發展,相關互利合作正在積極推進。無論臺灣民進黨當局說什麼做什麼,都改變不瞭這樣一個良好發展勢頭。”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對深圳衛視直新聞分析稱,民進黨當局炒作這一系列議題,以及近期頻繁地制造各類攻擊大陸的議題來挑動兩岸緊張局勢,是在當前島內選情膠著復雜、微妙變化之際,希望能夠讓兩岸議題不斷升溫,方便其在選舉中操作慣用的“抗中牌”“抹紅牌”。

在劉匡宇看來,中美氣球事件之後,臺方也多次炒作“大陸氣球”議題,有兩個直接原因:一是跟隨美方繼續強化所謂的“大陸對臺威脅論”,以及凸現兩岸灰色地帶對抗;二是繼續刷所謂“臺海中線”存在感,扭曲臺海現狀,反污大陸是“臺海現狀破壞者”。

此外,劉匡宇認為,挑撥中國與拉美國傢的關系,是緊盯當前拉美政治局勢的復雜態勢,希望能夠從中埋下“釘子”,打入“楔子”,破壞中拉關系的正常正向發展。甚至是企圖拓展所謂臺灣在拉美的活動空間,同時,借機抹黑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

值得註意的是,臺灣方面釋放的荒謬信息第一時間就激發瞭美西方的“保護欲”,從8日記者會上外媒的“兩連問”也可窺見其關心程度。

劉匡宇表示,這其中有兩方面的直接原因,首先是民進黨當局近期不斷在選舉中操弄兩岸議題和臺灣涉外議題,並且主動將這兩個議題掛鉤,試圖招致更多國際輿論順勢介入,這裡存在著民進黨與外部勢力的隱性勾聯,雙方也是刻意要把中國內政與國際事務去混淆。對於這一點,外交部已作出有力駁斥。

另一方面,這種關註也展現出國際社會對當前兩岸態勢緊張升溫的高度敏感,以及臺灣此次選舉對兩岸關系、臺海局勢乃至區域的和平穩定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國際社會對民進黨的“雙獨組合”這樣的顯性風險變量和不確定因素感到焦慮。

蔡英文為何一改往日口徑?

“臺獨”與臺海和平水火不容,“臺獨”意味著戰爭。這是兩岸共識,民進黨也非常清楚。但有意思的是,可能挑起兩岸戰端的民進黨政客近期卻突然在島內為臺海可能因“臺獨”分裂活動帶來的戰爭滅火,並信誓旦旦地強調“臺海無戰事”。

蔡英文日前就一改往日口徑,在接受美媒《紐約時報》專訪時妄稱“目前中國面臨很多來自內部的‘重大挑戰’,此時大陸無能力對臺動武”。這讓人不得不聯想是否是民進黨為瞭選情而編織的新的話語體系。

事實上,從2022年“九合一”選舉開始,“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口號,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看清“臺獨”引戰的真相。這一口號也延續到2024選舉當中。由於近兩年來,民進黨當局在美方壓力下,“倚美謀獨”“以武謀獨”的動作更加頻繁、劇烈,導致臺灣社會的戰爭疑慮持續加深,甚至連美方都出現“疑賴論”。這迫使賴陣營不得不控制自身引戰言論。

分析認為,蔡英文在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關鍵節點拋出所謂“臺海無戰事”的言論,一是暴露民進黨害怕“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在2024年選舉中發酵,因此千方百計采用各種話術降溫此議題,以掩蓋臺灣民眾擔心“臺獨”主張可能會引戰的危險性;二是蔡英文“篤定”大陸不會對臺動武的背後,還暴露出民進黨人長期以來對大陸的錯誤認知。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認為,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涉及到兩岸和涉外政策的論述口徑,是參考美國拜登政府當前的主流論調而來,在美方政治人物近期炒作相關問題後,蔡當局也心領神會,迅速借機運作“認知戰”。美方近期有意凸現臺海形勢穩定可控,降低緊張對抗,為保送民進黨選舉獲勝制造有利氛圍,民進黨在這一點上也是樂於配合。

劉匡宇指出,蔡英文這樣一套論述,是想要扭曲此次選舉是關於兩岸“和戰”的主軸路線,否認“賴清德上臺等於戰爭”的公式,降低模糊賴蕭“雙毒合流”“引戰招戰”、蓄意充當美禍臺毀臺代理人的責任。

作者丨丁舒航,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