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繼日前對臺灣生產的聚碳酸酯開征臨時性反傾銷保證金後,大陸商務部17日又表示,對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采取限制措施的調查涉及產品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增加到2509項。而每到兩岸關系有些風吹草動,島內就開始擔心大陸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多年來,民進黨當局一邊抹黑ECFA,一邊又享受著ECFA的紅利,一些島內輿論質疑,這種情況還能持續下去嗎?
大陸增加對臺調查項目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7日報道,大陸商務部當天召開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束玨婷表示,初步調查顯示,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關於“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本次調查涉及產品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增至2509項。受臺灣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大陸石化、紡織、機電設備、汽車等多個類別的產品以及許多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和民生必需品無法對臺出口,對相關出口企業利益造成負面影響。她說,參與調查的企業和商協會呼籲,臺灣地區盡快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措施。下一步,大陸調查機關將依據有關規定繼續深入展開調查工作,適時公佈最終調查結論。
針對外界關註“大陸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下給予臺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束玨婷回應說,商務部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采取相應的措施。
18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根據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初步調查結果,臺灣對大陸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不符合ECFA關於推動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及自由化的要求,違反ECFA有關“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條款。她說,“我們支持相關主管部門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采取相應的措施”。
島內直接把此事與ECFA掛鉤。臺“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顏慧欣稱,聚碳酸酯是ECFA早收列表項目,必須註意其他項目會不會也被拿來“成為對臺經濟脅迫壓力”。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升稱,大陸這次選擇的是ECFA早收清單的小項目,這是給臺灣產業界的第一個信號,關鍵還是未來兩個月會否有其他項目跟進。臺“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王國臣猜測,接下來除瞭農產品,還要關註石化產業、工具機械設備。臺灣《經濟日報》16日發表社論稱,2022年臺灣聚碳酸酯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約8.8億美元,占總出口約83%,聚碳酸酯隻是冰山的一角,“在兩岸關系不佳,欠缺溝通管道下,未來兩岸經貿紛爭也會有增無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杜震華稱,大陸的產業發展水平已趕上臺灣,單向對臺方提供零關稅,是大陸企業難以忍受的不公平待遇。未來大陸的動作隻會越來越多,臺灣將看到更多傳統企業外移,可能隻剩下高科技電子業撐場,經濟之嚴峻不言而喻。文章稱,等選舉結束後,若對大陸持敵意的政黨執政,大陸可能將ECFA作廢或對臺灣大量產品禁止進口,這將嚴重沖擊臺灣經濟。
中央財經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建民1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兩岸關系愈發緊張,臺灣民進黨當局針對大陸的貿易歧視明顯增多。麻煩制造者、民進黨主席、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賴清德如果當選,繼續大搞“臺獨”分裂,不排除大陸屆時采取中止ECFA等方式進行應對,因此是否會中止ECFA還要看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目前看來確實存在不確定性。
民進黨極力抹黑又不敢終止
多年來,民進黨當局在享受巨大紅利的同時,一再抹黑ECFA。蔡英文上臺前曾強烈反對馬英九簽署ECFA,聲稱“ECFA是人民的糖衣毒藥”。2010年4月參加政論節目時她揚言,若馬英九成功簽署ECFA,民進黨執政後會發動針對它的“公投”。不過蔡英文上任至今,卻仍未提出廢除ECFA公投案。
今年6月,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提出“重啟服貿談判”後,服貿再度引發熱議。民進黨隨即動員民間團體反對,營造“各界代表反服貿”的氛圍,並重提“引清兵入關”的論調,企圖再燃“反中”氣氛。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南部造勢時稱,服貿是一中市場,“誰提服貿就不要支持他”。6月26日,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臉書發文稱,服貿將影響400萬臺灣就業人口,臺灣可以拼出“亮麗的經濟成績”,不需要把雞蛋全都放在大陸這個籃子內。民進黨發言人林楚茵還聲稱,沒有服貿,臺灣經濟表現“良好”,10年來GDP增長33%。結果多數島內民眾不買單,把當年的ECFA又搬出來嘲諷說,“蘇貞昌任內也沒終止,典型說一套做一套,從上到下都在雙標”。
蔡當局還聲稱,早收貨品占臺灣出口大陸的比重已從最高的26%降至2022年的17%。對此,臺灣《中國時報》反駁稱,蔡當局不敢面對的是自ECFA實施以來,臺灣每年因此節省的關稅高達200億元新臺幣,何況即使蔡當局聲稱ECFA對臺灣的重要性逐漸下降,但仍不敢主動喊停。
王建民表示,ECFA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涵蓋面比較廣泛的協議。目前談及ECFA主要是指其早期收獲計劃,因為受到民進黨當局的幹擾,其他項目並未實施。就其早期收獲計劃而言,和世界其他國傢和地區相比,范圍要廣得多。王建民說,ECFA當中有條款約定,一方認為不合適可以終止協議,但民進黨當局並沒有終止,可以說島內對ECFA普遍表示認可。因為近年來臺灣經濟形勢不好,現在島內希望推動ECFA協議進一步落實,可以說對該協議抱有期待。
一名不便具名的臺灣經濟問題專傢1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ECFA早期收貨清單當中,累計給臺灣相關企業減免數十億美元稅收。但自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兩岸因缺乏相應的政治基礎,有些經濟制度化合作被終止,在這種情況下,ECFA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是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風向標。
島內綠營人士把經濟政策解讀為對臺灣選舉的介入,該專傢表示,一邊享受兩岸和平的紅利,一邊砸兩岸和平的鍋,這種典型的“半政治”解讀明顯居心不良。“2016年兩岸喪失政治基礎之後,保留ECFA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島內工商界非常在乎,不僅是減稅效益,更在其自身代表的政治經濟效益。”該專傢表示,民進黨當局對於ECFA是一種典型的政治化操作,在其還是在野黨時大肆攻擊,上臺之後坐享其帶來的好處,卻不願正視背後應該蘊含的兩岸政治基礎。在談及是否違反WTO規則時,該專傢反問道,過去每當兩岸經貿采取臨時性暫停辦法時,民進黨當局總是揚言起訴至WTO,“結果起訴瞭嗎?他們不敢”。因為如果真的訴諸於法律手段,把兩岸貿易的真實狀況攤上臺面就會發現,臺灣對大陸產品的禁止毫無道理。
王建民稱,民進黨當局對於兩岸貿易並非出於互惠互利的理念,現在臺當局幹擾經濟的現象越來越多,島內“臺獨”勢力必將阻礙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和兩岸經濟的緊密聯系。
臺灣最大的“自貿協定”
這些年來,ECFA對臺灣經濟到底有多大影響?根據當時兩岸協商結果,臺方同意對大陸降稅的早收清單項目有267項,大陸同意對臺灣降稅多達539項。大陸對臺早收清單主要是中小型傳統產業、農產品、服務貿易項目,包括汽車零組件、自行車零組件、小傢電、蘭花、香蕉、茶葉等產品以及金融業等。根據國臺辦公佈的統計,截至2022年底,大陸已累計對臺減免關稅85.2億美元,臺灣有61傢金融企業和2065傢非金融企業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
臺經濟學者曾志超17日稱,自2011年ECFA生效12年間,臺灣出口至大陸的早收貨品,每年出口額都在200億美元上下,每年可減免8億至10億美元關稅,累計至今年2月達94.83億美元。反觀大陸早收貨品出口至臺灣的金額雖有所提升,但減免關稅隻有兩年超過1億美元,12年減免關稅合計不到10億美元,“從上述數字可知,臺灣在ECFA獲得的好處遠大於陸方”。文章還寫道,ECFA涵蓋不少傳統產業,早收列表中的539項產品以紡織136項為最多,另有機械107項、石化塑料88項、農漁業18項等,均享有關稅優惠,成為相關產業的絕佳機會。而出口金額以石化塑料產業、機械業與紡織業獲益最大。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直言,“ECFA可說是對臺灣效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不僅如此,ECFA還有助於臺灣免遭邊緣化。臺大農經系前主任兼所長徐世勛稱,目前世界上已有各種排他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嚴重限縮臺灣出口貿易市場,尤其侵蝕臺灣在大陸和東盟市場占有率。2022年元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臺灣不在裡面,但通過全球供應鏈的佈局,ECFA將提高臺灣區域經貿戰略價值,有利於吸引外商把臺灣視為前進大陸市場的主要門戶或重要樞紐,並利用臺灣作為制造、研發、營運的亞太區域中心。
連日來圍繞著ECFA是否將會被終止,島內表現出明顯的擔憂。“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17日表示,臺灣應該站在對臺有利的立場發揮優勢,例如如何與大陸和睦相處,臺灣與大陸不應該產生敵對。他強調,臺商過去利用大陸發展外銷,現在也不需看衰大陸經濟。
有分析認為,大陸方面不大可能真正終止ECFA,可利用所謂的“經濟棋子”影響臺灣。對此,不具名專傢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所謂“棋子”論調比較狹隘,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推進兩岸經濟交往的深度有助於建立兩岸共識,實現更高質量的合作。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李月18日表示,大陸對臺經濟政策主要是“融合”。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17日也表示,中止ECFA是臺媒自己議論的,“大陸誰在議論?沒有這回事”。他強調,近日大陸商務部的政策(對臺灣生產的聚碳酸酯加征保證金等)是與反傾銷連在一起的。
臺灣《旺報》稱,陸委會6月最新民調顯示,高達84.2%的受訪者認為,當局應兼顧兩岸情勢及民眾需求,恢復兩岸健康有序交流。該報稱,兩岸經貿與投資千絲萬縷的依存關系,意味著兩岸經濟一旦脫鉤,將是臺灣不可承受之重。因此蔡英文當局要面對現實,不能一面宣揚“抗中保臺”,另一面又想拿大陸好處,這隻會讓臺灣經濟與臺商處境更為艱困。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