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文化娛樂產業,枝繁葉茂,影響瞭幾代國人的藝術審美。

音樂方面,有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流行天王周傑倫。

其與方文山的經典狠活,比如《七裡香》《晴天》等跨域瞭模擬信號與數字時代,從隨身聽和MP3再到QQ音樂,永恒不變。

他的音樂作品到瞭如今的短視頻時代,被戲稱為“減速帶”,因為視頻刷到這兒就停瞭,得聽完歌再走。

影視作品方面,流行花園猶如晴天霹靂,給少女的心房劃下一道無法愈合的悸動。

《微笑pasta》則讓“甜心教主”王心凌在少年的兩性意識裡確立瞭統治地位。

然而,時過境遷,娛樂文化從熒幕走到瞭每個人的手機裡,大陸的短視頻、即時通訊等軟件正在臺灣年輕人的手機裡占據一席之地,讓他們在App文化上和大陸青年接軌。

面對這種新興文化的洗禮,有臺灣網友言論極其激烈,認為短視頻太壞瞭,禍害年輕人。

有人覺得軟件本身沒啥問題,是人控制不住自己。

而在討論之外,目前臺灣朋友已經被各種新興的App包圍瞭。

被短視頻包圍的臺灣學生

在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叫“運動員李明軒”的博主,他爆火的絕活有兩個。

一是“倒騎驢”。

內容就是直接把毛驢扛在肩上行走,兩隻手拽著驢的蹄子,徹底解決瞭“爺孫騎驢”寓言難題。

第二個絕活是“猛男舞”。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超級肌肉男,起身直接給大傢夥兒來一段固定的舞蹈,每次的音樂都一樣。

受其影響,有的臺灣小學生,課間活動就是聚在一起模仿李明軒跳舞。

並直言,滑瞭根本停不下來,會情不自禁地往下看。

如果說舞蹈是短視頻表演的面子,那魔性洗腦的音樂就是其裡子,臺灣的學生非常喜歡一些短視頻上的音樂。

比如短視頻平臺上流行的“如果我是DJ”,就被三年級學生寫進瞭課本裡用於造句。

在臺北市景文高中,有媒體走進校園,跟高中生玩抖音熱曲對唱,從“若不是你突然闖進我生活”一直唱到“學貓叫”。

在短視頻平臺上,有首歌叫《哪裡都是你》,常用於“意難平”的視頻。

所謂“意難平”,就是搞不上對象,人生也老是失敗之類的遺憾。

比如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和燕子愛情長跑瞭八年的豬頭,最後等來的是分手,一般會選擇《哪裡都是你》作為配樂。

而這首歌,在臺北市景文高中同樣有極其高的傳唱度,還作為隊長壓軸的特別曲目出場。

由於短視頻平臺在臺灣太過火爆,當地還出現瞭調侃短視頻的“諺語”。

“××一響,父母白養”。

如果在臺灣的社交平臺以這個關鍵詞搜索,能找到一大批它的衍生文化。

在臺灣版天涯論壇PTT的搞笑版塊中,有個叫阿偉的作者,用與上文相同的句式,編瞭一段順口溜。

有的小朋友反其道而行之,用這句話調侃起瞭自己的父母。

今年初,日本一無極限少年在當地壽司店拿起醬油瓶狂舔,還把口水塗到公用的壽司輪盤上。

高雄一傢餐館怕瘋狂的臺灣學生在短視頻軟件拍視頻模仿狠活兒,在店門口特意立上牌子,不讓手機裡有短視頻軟件的人入內。

而在網絡之外,部分傢長對於這種短視頻的盛行也無所適從,紛紛抨擊短視頻軟件。

有的傢長認為短視頻軟件沒法分級,怕小孩接觸到不屬於這個年齡的信息。

相對理性的傢長則認為,是父母的失職讓手機媒體得以盛行,跟人傢軟件沒啥關系。

而就在他們還在為短視頻擔憂之時,臺灣年輕人早就把他們不知道的App玩得飛起瞭。

小紅書風靡臺灣00後

在上一個十年,如果你問一個臺灣當地的朋友,最流行的圖片分享軟件是啥?

那他可能會回答你,Instagram,也就是IG。

林志穎在IG上就擁有60萬粉絲。

現在,你要是問年輕人IG號是啥,00後可能會回答你:“IG是老阿姨在玩的。”

小紅書才是潮流的風向標,年輕人不玩小紅書就OUT瞭。

從2019年到2022年,在蘋果應用商店,小紅書力壓各路軟件,強勢登頂,用小紅書的人,比天天在臺灣彩券上研究彩票的還多,潮流力壓瞭發財夢。

網絡上關於小紅書的討論從2019年到2021年,來瞭段爆發性增長。

2021年10月14日,小紅書單日圖片帖達到瞭2818個的峰值。

臺灣用戶關註的詞條,跟平臺主流基調基本相符,以女性潮流、美妝為主。

有記者深入臺灣高中突擊訪問女孩手機,想看看她關註瞭小紅書的哪個博主。

她說自己喜歡博主機智張,因為其可愛又漂亮,是自己想成為的對象。

機智張在小紅書上擁有184萬粉絲。

她的同學則關註瞭另一位時尚博主雞腿子,其在小紅書上擁有48.7萬粉絲。

在聽聞有人討論小紅書後,整個班級的學生都呼啦啦地圍過來,七嘴八舌地討論起自己鐘愛的各路博主。

長期使用固定的文化產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使用者的文化習慣,在盛行使用繁體字的臺灣省,簡體字是稀缺的媒體文字。

但有臺灣媒體報道,由於使用小紅書的學生太多,中學生間興起瞭使用簡體字的潮流。

有人選擇成為潮流的跟隨者,就有人成為潮流的引領者。

如果在小紅書上以“臺灣”開頭搜索,會發現有臺灣博主已經走瞭旅拍的傳統路子,多平臺開花。

甚至就連小學生,都在小紅書上尋找起瞭臺灣朋友。

其ID名為“嚕嚕麻薯”,可見其深諳小紅書通用句式“糯嘰嘰麻薯真是太好吃瞭”。

小紅書也被用來記錄臺灣小學生上學的一天。

以上現象,看似是手機媒體的市場份額之爭。

而我們在深入研究後發現,幾個App背後包含的絕不僅僅是企業的興起和衰落。

關於App使用習慣的演化,實際上是兩岸文化流動的結果。

文化流動兩岸

作為當今流動文化的載體,即時通訊軟件往往在輿論場上擁有話語權。

拿微博舉例,任何發生在微博上的熱搜,基本第一時間都會被臺灣網友上傳到當地的論壇上討論。

4月14日,CBA季後賽資格爭奪戰,上海久事和江蘇肯帝亞公然打假球,肯帝亞在領先4分的情況下連續5次失誤送分。

這一消息被送上PTT看板,整個新聞描述得簡潔有力。

留言裡最為特別的,是有臺灣網友說,不如看村BA。

“村BA”,是貴州省臺盤鄉的特色籃球項目,每年能吸引兩萬多名觀眾去現場觀看。

作為純粹的內陸文化產物,能被臺灣網友熟知,足以見得文化的流動性。

而當一種文化現象成為留言,這代表著它已經風靡已久,因為沒人會在留言區說些隻有自己能懂的話。

而這隻是兩岸文化趨同的一個側寫。

不光是村BA,大陸的流行文化梗,很容易在臺灣被年輕人熟知。

從“潘周聃”到“完瞭,芭比Q瞭”,臺灣青年對這些大陸梗無比熟悉。

阿力木的虛擬背景,讓臺灣青年也很難繃得住。

當她們調侃某人所處的環境與其身份不符時,就會說“你的背景太假瞭”。

“社牛、碰瓷、走心”等新語言給臺灣青年的日常用語增加瞭詞匯。

有的大陸朋友感嘆,自己懂的梗還沒這些臺灣大學生多。

也有人說,自己常常在小紅書上看到臺灣IP。

當這種文化趨同深入,就會產生同樣關於流行文化的苦惱。

比如,有人說自己一刷短視頻就停不下來,白白浪費大好時光。

在臺灣,也出現瞭批評碎片文化的聲音。

有學者引用波茲曼《娛樂至死》裡的「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認為在訊息的海洋裡,卻找不到一點有用的訊息,人們因為享受短期快樂而失去瞭自由。

因為長期浸淫在虛擬夢幻世界的人,不會關註現實生活。

還認為隻有網絡口頭語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書面文字的人,因為「電視文化」裡的人,表現得智力低下,網絡手機文化會更加淒慘。

但與傢長群體、學者群體憂心忡忡不同的是,臺灣年輕人正在享受這種文化驅同的便利。

大部分新技術,新文化,往往都會遭遇嚴重的社會排斥,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工不認識大機器,不承認技術進步,把縫紉機砸瞭,盧德運動就產生瞭。

這種趨勢是好是壞的爭論,就像搖滾樂害人,電子遊戲害人一樣從未停止,答案也不應該屬於這個時代。

但一個共識是,我們熟知的文化大廈似乎崩塌瞭。

因為非要給現在的流行文化定個基調,那一定是一切信息為快感服務,在最短的時間榨取最多的多巴胺。

所以,由代碼和算法締造的碎片文化大廈,再也拼湊不出一個周傑倫,也拼湊不出一部完整的《大佛普拉斯》。

甚至,連傑哥和阿偉都拼湊不出來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