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巨擘齊邦媛於3月28日凌晨1時病逝,享年100歲。

4月12日,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頭版刊登瞭一則署名為“羅齊邦媛”的廣告,向社會大眾告別,“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

這則廣告內容為:“所信的道我已守住瞭,當跑的路我已跑盡瞭。感謝百載護我愛我的親人好友,感謝長庚養生文化村予我20載的靜謐寫作暨悠然養生境界。感謝長庚醫療系統20載予我的醫護暨健康。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羅齊邦媛。”

據聯合新聞網報道介紹,齊邦媛80歲時住進養生村,完成30萬字的回憶錄“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她生前曾致電記者,表示一旦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希望大傢不要特別為她舉辦追思會,“我不是一個熱鬧的人,我想我應該做一個好的表率,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她還交代記者告訴親友和讀者,“我很愛大傢,如果我走瞭,希望大傢安安靜靜高高興興紀念”。

公開資料顯示,齊邦媛出生於1924年,遼寧鐵嶺人,臺灣地區知名作傢、學者,系中國國民黨政界人士齊世英長女,專攻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美國文學。

她於1947年從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同年赴臺灣,曾先後擔任過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臺中一中教師,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等職。1988年,齊邦媛從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獲頒榮譽教授。

齊邦媛作品有回憶錄《巨流河》,散文《一生中的一天》,評論《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臺灣)選集》英文版等,英譯《城南舊事》等。

值得一提的是,4月12日聯合報廣告署名為“羅齊邦媛”,冠以先生羅裕昌之姓。2012年9月,羅裕昌先生去世之後,在當年10月11日的聯合報,同樣刊發瞭一則“一名鐵路老兵之告別”的訃聞,寫著:“傢父羅裕昌先生,畢生奉獻臺灣鐵路之現代化,重大工程,無役不與,功成身退……”

羅裕昌是作傢齊邦媛的夫婿,齊邦媛被譽為臺灣“文學之母”,羅裕昌堪稱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1920年生的羅裕昌,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系,1946年就進入臺鐵擔任基層工程人員,直到1985年從臺鐵副局長退休。他耗費近40年光陰,一手將戰後古老傳統的臺鐵推向現代化。2012年9月20日,這位鐵路老兵從人生戰場永遠“除役”,享壽93歲。

臺灣媒體人龔濟曾在三年前發表《齊邦媛的書、孫運璇的車》一文寫道,1950年代高速公路尚未出現,鐵路是陸地上最重要的運輸骨幹,當時當局決定“鐵路電氣化”,但臺灣連“號志”這個詞都很少聽過。羅裕昌帶鐵路局同仁到島外拼命學、回來賣命幹,上山下海,很少回傢,“回傢時把一個盥洗袋放床頭,接到電話就快跑”。

龔濟提到,1959年,八七水災淹沒瞭電氣化神經中樞的彰化市,鐵路橋梁斷瞭,當時任職臺中電務段長的羅裕昌帶著同仁用手攀著高懸的枕木,越過滔滔洪水過河搶修設備。每次有天災或鐵路事故,羅裕昌總不在傢,齊邦媛就帶著三個稚子,徹夜守在門口,等他平安回來。

齊邦媛不僅為羅裕昌守護傢的堡壘,更是他工作上堅實的後盾。美國在二戰中發展的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是電訊工程新觀念,隻有美國有資料,齊邦媛於是寫信給哥哥在美國教書的大學同學求援。

他們以學習研究之名購得此書後,夫妻倆利用下班忙完傢事、哄睡孩子後,花瞭半年時間,將美國鐵路協會出版的《美國鐵路號志之理論與應用》譯成中文,臺鐵鐵路現代化的基礎就在小小的臺鐵宿舍生根發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