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專傢表示,未來機器人將和人高度相似。圖為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李白”與“杜甫”。\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被認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下一款顛覆性產品。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近日北京成立內地首傢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未來將打造全球首個通用人形機器人“硬件母平臺”。有專傢指出,隨著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形式更加多樣,人形機器人將有望僅通過觀察人類表情獲得指令。在搶險救援等危險場景中,使用人形機器人能降低人類作業的危險性。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正朝著全能的方向進化。\大公報記者 張帥

  據相關機構測算,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規模將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3762億元人民幣。不同於專註精密制造的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特指模仿人的形態和行為而設計制造的機器人,設計目的是為瞭實現人機交互,繼而更好輔助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信部10月份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內地將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到2027年,屆時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實力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未來機器人與人類高度相似

  “未來機器人將和人高度相似,會越來越接近人,越來越像人。這不僅意味著它的外形可能會是肌肉形的,而且未來還可以代替人做越來越多的事情,與人的交互性會越來越好。”機器人理論與應用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指出,人工智能、虛實融合等新興數字技術,正在使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形式更加多樣,人形機器人將有望僅通過觀察人類表情就獲得指令。

  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表示,人形最能夠適應各種場景,人工通用智能需要有具身實體來和真實的物理世界相交互完成各種任務,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落地的最理想合適的形態。業內人士也指出,當前,完成每種工作都還需要去開發特定的機器人。未來,行業希望有一種機器人可以完成所有任務,通用人形機器人就是公認的最好形態。

  滬研發幫機器人裝上“大腦”

  優必選創始人周劍稱,人形機器人有兩個最為理想的落地場景,首先是制造業的應用,比如取代當下汽車生產線上的工業機械手臂;其次是生活環境中那些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工作,例如護理、傢政、教育等。據瞭解,面向惡劣條件、危險場景作業等特種環境需求,人形機器人被看好大有用武之地。技術上,待強化復雜環境下本體控制、快速移動、精確感知等能力後,便能提供更可靠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以降低相關作業由人作業產生的危險性。

  近期,北、上、深均發佈促進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的相關行動方案。其中,上海提出將開發通用人形機器人原型機,促進類腦智能等前沿技術與機器人融合創新;深圳將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則將打造全球首個通用人形機器人“硬件母平臺”,圍繞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共性問題,開展重點任務攻關。

  香港大學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教授指出,北京、上海、廣東目前都已具備規模化的機器人產業,從關鍵零部件到系統集成以及應用開發,形成瞭完整的產業鏈,尚有差距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驅動器、控制器、傳感器等尖端產品。根據工信部部署,針對人形機器人的部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場景化應用等,內地將加大對優質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培育力度,未來有望激發一批獨角獸企業湧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