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考古走向世界、與世界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向世界打開交流中華文化的窗口……故宮博物院將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在更廣闊的舞臺為世界所識所賞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已先後組織赴外及港澳臺地區文物展覽41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2次,還引進亞洲、歐洲、美洲地區17個文物展覽到國內參觀

一名小觀眾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觀看《光緒帝大婚典禮全圖》(2023 年 7 月 3 日攝)陳鐸攝/本刊

  9月29日,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一場主題為“五洲四海”的“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正式對外開放。

  古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從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的文博機構,以及中國10個省區市13傢收藏單位匯聚一處,為一場約定的見面——在“一帶一路”十周年的重要節點,為海內外觀眾呈上一場體現“一帶一路”精神的實證盛宴。

  中亞草原的金牌、費爾幹納盆地的石雕、阿拉伯半島的青花瓷、中國的陶胡人俑座燈……84件組精美文物,詮釋著文明交流互鑒的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推動考古、文保、展覽走出去,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與日俱增。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舞臺為世界所識所賞,為進一步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瞭貢獻。

  中國考古走向世界

  “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展廳內,一幅中外聯合考古項目名單分外搶眼。上面列舉的44個項目,涉及俄羅斯、英國、意大利、美國等20多個國傢,留下瞭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考古足跡。

  合作主題下,中國和哈薩克斯坦聯合發掘的拉哈特古城遺址、和蒙古國合作的高勒毛都2號墓地、和斯裡蘭卡合作的曼泰港遺址、和意大利合作的拉·比阿吉奧拉遺址……十多個遺址開掘現場的圖文資料,向中外觀眾呈現瞭中亞絲路的多彩容顏和海絲古港的昔日繁華。

  故宮考古研究所所長徐海峰說,他們與當地考古人員同吃同住,調查發掘古代遺存,在深度合作中展現瞭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

  與印度喀拉拉邦的合作是一次有標志性意義的考古合作,合作從2014年啟動,一直延續到2022年,主要工作是對帕特南和奎隆兩個港口遺址開展考古發掘。

  徐海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故宮博物院帶去瞭先進的科技考古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還有考古文化遺存的分期體系,以及豐富的文獻信息。

  “我們在現場取完樣,利用便攜式檢測設備將相關數據直接傳回故宮博物院,與國內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再結合豐富的文獻,很快解析出采集樣本所屬的年代、產地、窯口、工藝等信息,這讓印度同行很是驚嘆。”徐海峰說。

  同樣的考古理念和方法運用於2019年與阿聯酋的合作考古。僅僅合作發掘1季,阿聯酋就將最重要的拉斯海馬祖爾法遺址保護區內的阿爾努杜德和阿爾瑪塔夫兩處遺址交由故宮博物院發掘。

  徐海峰說,依據中國外銷瓷的文化特征,建立起較為可靠的遺存年代序列,並依據文獻對遺存的性質內涵做出初步判斷,得出的一些結論甚至是填補空白的。

  比如,把當地出土的中國外銷瓷器與國內的同類遺物作比對,並進行統計分析,考古人員能初步判斷出,在中國元代後期至明代前期,祖爾法地區就與明朝官方有貿易往來,或為人員交流的一個據點,這為進一步研究明王朝與地跨波斯灣南北兩岸的忽魯謨斯王國的關系提供瞭重要史料。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進一步加大考古走出去力度,積極搭建跨國考古平臺,開展更多中外合作考古項目,把“走出去考古”打造成故宮博物院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名片。

  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標準

  9月27日,故宮博物院報告廳舉行的科普講座上,一臺文物激光清洗設備吸引瞭與會嘉賓和文物修復專業人員的關註。

  設備配備瞭三個波長的納秒激光器,可以做到復合波長的精細操作,能實現對石質、金屬等類文物表面頑固污染物的高效與安全清洗,是文物保護領域一次重要技術突破。

  設備是故宮博物院走出去與希臘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的結晶,是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之一。“整個研發過程由中國和希臘的文物保護專傢共同指導,中國發揮激光器技術的優勢,希臘發揮激光技術安全應用於文物的優勢,雙方強強聯合,歷時三年,讓新研發的設備既能保證應用在文物上的安全性,又能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性。”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曲亮說。

  文物保護是故宮博物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故宮博物院大力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讓不同國傢的文物保護力量在同一平臺平等互動、相互分享,在共享中體現和傳播中國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擔當。

  10月16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太和論壇正是這一平臺的生動體現。來自國際文物保護領域的頂尖組織和專傢,都到場分享經驗。

  “我們希望把故宮打造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讓遠道而來的國際各路文化遺產保護者都來此相聚相識,增進互信,促進互鑒,進一步守望好人類遺產,為豐富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王旭東說。

  曲亮告訴記者,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在國傢文物局、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標準化平臺建設的相關工作。“標準的達成過程是全球先進經驗的互鑒過程,也是故宮經驗和故宮博物院擔當的傳播過程。”

  為世界打開觸碰中華文化窗口

  國慶黃金周期間,坐落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遊客最青睞的打卡點之一,單日入館最多達到9200人次。

  “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廳內,除瞭匯聚故宮博物院“國寶級”陶瓷藏品之外,展覽特別介紹瞭陶瓷的燒制過程。策展人特意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借來一批陶瓷標本,供參觀者觸摸。“青花瓷的手感如何?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區別在哪裡?觀眾一觸摸就明白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說,他們希望以此嘗試將觀眾的參觀體驗從視覺、聽覺延展到觸覺,增強互動性,加深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官認知。

  “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廳內,一組利用2D和3D動畫、計算機特效等制成的《夢境》互動裝置格外受歡迎。新推出的專題展覽“山林市城——遊歷舊園新景”以傳統中國園林藝術為主軸,展出瞭八位香港跨媒體藝術傢創作的多媒體作品,以嶄新視角詮釋瞭故宮文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希望以展覽創新把古代生活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讓文物活起來,讓海外觀眾在香港領略到故宮珍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來此參觀的美國遊客尼爾對記者說,他很想多瞭解中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瞭品鑒中國文化的好機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共同打造的面向國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窗口,也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和渠道。自2022年6月22日建成開幕以來,已吸引超164萬人次中外遊客參觀,創造瞭自192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覽,有900多件故宮博物院藏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為瞭進一步增進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瞭解與認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還計劃在2023年12月舉辦新的文物展覽——以“故事新說”為主題展示“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畫名品”。

  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人物畫中,能夠領略古人的廟堂儀范或是林下風雅,反映世俗場景中的眾生百態,具有豐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展覽走出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已先後組織赴外及港澳臺地區文物展覽41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2次,還引進亞洲、歐洲、美洲地區17個文物展覽到國內參觀。

  “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沒有止境。我們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主動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同時要把中華文明成果分享給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王旭東說。

  (《瞭望》2023年第49期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