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的展櫃燈光下,一件青花瓷盤散發著藍白相間的光澤,疏密有致的葡萄紋在盤中心環繞生長,紋理細節清晰可見。這件燒制於約600年前的宣德青花葡萄紋菱口盤,吸引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紹夫卡特·沙穆拉托夫的目光。

  4月18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沙穆拉托夫在古窯民俗博覽區觀察制作好的瓷坯。新華社記者李麟寅攝

  “這種(花紋)在我的傢鄉很常見!”看到熟悉的紋飾,沙穆拉托夫十分驚喜。

  在禦窯博物院內,有不少中亞文化的印記,時光變遷在瓷器上清晰浮現。

  駝鈴聲聲,使團踏沙西來,將異國物產帶入中國。葡萄作為西域代表性作物,在華夏土壤中生根發芽,被皇室視為奇珍異果。中亞地區流行的葡萄紋亦傳入中國,被官窯、民窯廣泛用作瓷器裝飾。

  4月19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沙穆拉托夫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館內觀賞瓷器。新華社記者李麟寅攝

  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出土的瓷器見證著中國與中亞如葡萄藤蔓般開枝散葉的密切往來。明朝鄭和下西洋,大批東方瓷器隨之進入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沿線的異域文化符號也來到中國的窯廠。

  “在紋樣、器型、制法等方面,景德鎮瓷器都留存著中亞的痕跡。”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

  一件由碎瓷片修復完成的白釉執壺讓沙穆拉托夫停下瞭腳步。壺頸一圈形似羊角排列的紋樣讓他感到格外親切。“烏茲別克斯坦大大小小的盤子上經常繪有這種花紋。”沙穆拉托夫一邊說著,一邊翻找著手機裡自傢餐桌上擺放著的有羊角紋裝飾的茶具照片。他告訴記者,羊角紋是中亞遊牧民族傳統圖案,在當地錢幣、公司標志等設計上被廣泛使用,執壺壺柄處的卷草紋也在中亞地區隨處可見。

  翁彥俊向沙穆拉托夫介紹,除紋飾以外,陶瓷的器型也見證著中國和中亞之間的密切聯系。

  “這件執壺壺嘴呈方形,而非中國傳統多見的圓形,是當時的禦窯瓷器對中亞器型的借鑒。”翁彥俊拿起另一件執壺說,明朝時期,作為青花瓷主產地的景德鎮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生產瞭菱花口盤、大扁壺、抱月瓶等大批伊斯蘭風格的產品,與伊斯蘭金銀器、陶器、玻璃器的樣式十分相似。

  4月19日,江西省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一盞彩繪碗在展出中。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絲路悠悠,以瓷為媒,中國與中亞的陶瓷情緣延續至今。“中國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就和我們國傢開始在考古領域合作,進展十分順利。”吉爾吉斯斯坦國傢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研究員瓦列裡·科利琴科說。

  吉爾吉斯斯坦國傢博物館曾接收過一件當地出土的景德鎮窯劃花青白瓷瓶。吉爾吉斯斯坦國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舍拉季爾·巴克特古洛夫說,20世紀80年代,這件瓷器在比什凱克附近的村莊被發現,吉方人員與中國考古同行核實後基本確認它為宋代作品。

  4月18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外銷瓷博物館,一名參觀者在欣賞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礬紅描金蓮花紋剃須碗。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景德鎮與中亞的“瓷緣”不僅在考古合作上體現,還在國傢交往間延續。

  近日,一輛滿載陶瓷的貨櫃車駛離景德鎮陶博城,將貨值80.5萬元人民幣的175件精美工藝陶瓷器具發往海外。這是景德鎮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批復以來,通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正式出口的首單貨物。

  景德鎮海關關長劉釗表示,貨物的順利通關標志著景德鎮的陶瓷小商戶今後可更便捷地向國際市場出口商品,推動陶瓷文化加速走向世界。

  景德鎮也以瓷為媒,續寫著中外友誼新篇章。明朝時期,中亞國傢來華使節常以金屬器相贈,禦窯匠人特意仿其外形制瓷,作為國禮回贈友邦。時至今日,景德鎮瓷器仍時常在重大外交場合亮相宴客。

  “瓷器不僅是古代皇室和貴族最向往的禮物之一,也是各國人民文化交融的象征,更是世界互聯互通的見證。”巴克特古洛夫說。

  -END-

  策劃:金學耕 馮俊揚 李興文

  監制:高皓亮 齊紫劍 趙宇 閆珺巖

  記者:朱雨諾 關建武 舒暢 胡晨歡 魏忠傑

  攝影:趙宇 李麟寅

  編輯:張代蕾 刁澤 王豐豐 周天翮 楊天沐 郭春菊 李勍 王昭

  新華社國際部 江西分社 亞歐總分社聯合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