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購物節落下大幕。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對國內需求造成沖擊的情況下,電商企業紛紛延長瞭促銷周期。這幾天,幾大頭部電商陸續交出成績單,交易量再次創造歷史新高。這既是行業穩步增長的真實寫照,也是觀察中國消費趨勢的微觀窗口。

  10多年來,電商企業不斷創新營銷手段,以“618”“雙11”等為代表,一些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子被打造成“購物節”。去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更是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8萬億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零售、餐飲行業的沖擊之下,網購提振瞭消費,滿足瞭消費者的日常需求。

  不隻是在消費端,在供給端,電商“造節”還持續倒逼電商企業和產業鏈上下遊行業加速技術創新、改善服務體驗,一些新的消費業態和新零售物種正是借助“雙11”“618”等消費時點的海量交易,完成瞭壓力測試,逐漸走向成熟。最為典型的是,快遞行業從過去幾年頻頻“爆倉”到現在的相對有序,其背後是企業對物流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以及行業標準的不斷建立和完善。

  盡管交易數據創下新高,但電商企業需要未雨綢繆的是,隨著網購用戶規模以及整體網民數量增長率下降,互聯網的流量紅利遲早會迎來見頂的一天。同時,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人們的低價偏好已經不再如過去那麼明顯。如何通過“二次創新”,打破固有的路徑依賴,找到下一個流量的增長點?這是遠比交易數字更值得關註的問題,也更考驗企業的內功。

  “二次創新”需要自我顛覆的勇氣。與10多年前相比,如今電商行業人、貨、場的關系正在重塑。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區團購、精選電商等新模式層出不窮,盡管市場和消費者接受程度不一,能否成為下一個增長點還有待觀察,但這些自我突破的嘗試值得點贊。同時,過去網購滲透率不高的海外市場,這兩年由於疫情原因,人們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對網購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順應這種趨勢,在電商“出海”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對目標市場和用戶的深度理解,提升供應鏈管理、日常經營甚至是合規的能力,決定瞭電商企業在尋找新流量紅利的道路上能走多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祝 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