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環的天橋壁畫以“海陸交通”為主題,素材源自中西區各種交通工具的演變。

前九龍寨城、舊啟德機場、樓房狹縫間的飛機剪影……站在九龍城世運公園的行車天橋底下,抬頭望向天花板那幅手繪壁畫——“飛越龍城”,耳邊似乎又響起瞭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寨城那震撼人心的轟鳴聲,讓人不由駐足,陷入久遠的回憶……

為優化街道景觀,提升社區居民休閑環境,展現香港文化特色,2017年起至今,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結合各區的歷史文化,對近300條天橋、隧道進行瞭主題美化,為它們披上各具特色、獨具匠心的“新裝”,猶如“藝裳天橋”。

“水泥叢林”活色生香

香港天水圍有濕地公園和不少天然綠化帶,吸引瞭不同種類的雀鳥和候鳥前來覓食,其中不少是瀕危物種,與摩天大樓林立、港人稱為“石屎(混凝土)森林”的鬧市相比,頗具野趣特色。而不遠處的天水圍天華路與天慈路交界的行車天橋,就是那片鬧市中的一個鋼筋水泥角落,原本單調乏味、平平無奇。

天水圍地區橋體上的以“捉迷藏”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主題為“捉迷藏”的美化項目巧妙地把濕地、雀鳥覓食等元素畫在天橋墻壁和柱子上。多種珍稀雀鳥的特征,被設計師們用簡單的線條抽象地勾畫瞭出來。四季輪換、日夜變更的“色彩”,雀鳥蹁躚的“身影”,讓天橋煥然一新,富有生趣。

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呼應本區域特色、富有當地風貌的主題壁畫不時映入眼簾,令路人放慢腳步。

路政署是負責保養維修天橋、隧道、行人路和道路設施的特區政府部門。為配合天橋和隧道的保養和翻新工程,路政署選擇一些人流較高、位置較顯眼的天橋或隧道進行美化,為墻身添上圖案或色彩。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設計主題,呼應當區的環境,匠心獨運,各具巧妙之處。

九龍城區橋體上的以“飛越龍城”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就如每當提及香港九龍特別是九龍城區時,很多香港市民及瞭解香港的遊客,第一時間被喚醒的回憶就是航機不時在九龍寨城一帶樓房上空低飛經過的震撼場面,使“飛越龍城”作為設計師們的“不二之選”,成為九龍城世運公園天橋的美化主題。

“香葉飄飄·鴨脷洲”“林蔭漫步·馬鞍山”“向陽而生·葵青”“鳳木連綿·銅鑼灣”“獅山風物·九龍塘”“紫荊映翠·屯門”“滄海桑田·尖沙咀”……近300個主題美化項目,讓“石屎森林”活色生香,讓人流連忘返。

“城市美容師”

路政署的園境師們是具體實施美化的“城市美容師”。這是香港一個歷史較短的專門行業,主要為室外空間提供景觀設計,營造令人舒適和充滿藝術氛圍的室外環境。“2017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為園境師帶來新的工作契機。”園境師阮繼增說,過去他們從未做過天橋和隧道美化,而這幾年此項工作已經變成常態。

黃大仙地區天橋上的以“朱竹渡橋”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每一處天橋或隧道的美化設計過程都頗費心思。阮繼增介紹,首先要尋找到合適的天橋或隧道,比如較多路人經過、較為顯眼的位置;其次要尋找到適合當區的設計主題;最後,該處環境還要讓市民放心欣賞,不會影響交通安全。此後就是具體的工程實施,也面臨不少挑戰。

園境師伍慧芝說,每次做設計,園境師都要到現場感受環境,並留意有沒有一些獨有的地區元素可以帶入設計裡,令設計完成後可以融入當區。

比如,“飛越龍城”選址的時候,園境師們就發現,世運公園恬靜安全,三條架空行車天橋跨園而過,完成美化後市民可以在公園細心欣賞。

“飛越龍城”采取瞭手繪形式,材料選擇也花瞭不少心思。壁畫特別選用瞭“仿鏡面”的墻紙貼紙物料,張貼在行車天橋天花板上,寓意天空,襯托飛機剪影圖案;天空旁的樓宇圖案選用較厚、有凹凸感的物料;天橋支柱則全部畫上“寨城”這一香港曾獨有的建築羣。由於美化項目露天展示,選用的油漆和物料也都有嚴格要求……

一個個工程項目的順利完成,也是不同單位通力合作的結果。

天水圍地區橋體上的以“向陽而生”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天水圍項目施工4個月,我們十幾次去施工現場。”伍慧芝說,如何把平面圖案繪在凹凸不平的混凝土坑紋墻身上,是天水圍“捉迷藏”這幅美化作品的設計困難之一。為此,園境師們多次到現場考察,並與工程承建商的畫傢們協調,包括微調圖像大小與位置,最後才達致最佳視覺效果。

隨著美化工程的推進,社會評價越來越高,各界積極性和參與度也不斷提升。美化工程正吸引不少藝術傢們加入,他們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被城市記住,留在市民們的記憶裡。

鴨脷洲地區橋體上的以“香葉飄飄”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再現歷史傳遞回憶

抬頭看到“飛越龍城”壁畫,很多人停下腳步。鄒女士是世運公園環衛工,也住在附近。“我是看著這幅壁畫一點點做起來的,足足3個月。”她說,這幅壁畫完美詮釋瞭生活在該區市民的回憶。有瞭壁畫之後,公園環境更好,吸引瞭很多人前來拍照。

在園境師眼裡,如果項目位置有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淀,他們會想好好把握這個難得的設計機遇,把歷史場景重新展現在市民眼前。

大角咀地區橋體上的以“櫻桃樹下”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很多市民感嘆,隧道和天橋本為便利通行而設,之前鮮有人駐足。但經翻新美化後,市民可以細品沿途風光,社區也可變得獨特,而且還有助於加強該區居民的歸屬感。

伍慧芝很珍惜為天橋隧道“生色”的機會。她說,環境因新設計變得光鮮潔凈,添加瞭不少生氣。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功為大傢提供瞭更愉快、舒適的環境,深感努力沒有白費。

銅鑼灣地區天橋上的以“鳳木連棉”為美化主題的壁畫。

由金鐘一直到灣仔北,由香港市花“洋紫荊”及常見的“木棉花”和“鳳凰木”組成的一幅幅壁畫,好似各式各樣盛開的花朵在風中翩翩起舞,令行人經過天橋時感受到地方營造的獨特氣氛。

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