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過去一段時間,粵商成為媒體熱詞。這個全球最為知名的商幫之一,正成為各地招商引資的“座上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經歷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過程,在諸多方面都實現瞭快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在外向型經濟帶動下,廣東實現瞭快速發展,以占全國約十分之一的民營企業數量,創造出30餘年蟬聯經濟總量第一的成績。

民營經濟的非凡活力,也得到多份榜單數據的佐證。日前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顯示,廣東19傢入圍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半數;《2023年中國民營經濟百強城市活力榜》中,除深圳、廣州分別以240.2萬、201.7萬傢民營企業數量分列榜單第二、三席外,佛山、潮州、汕頭、江門、清遠等二三線城市對民營企業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均躋身民營企業凈流入量TOP50城市行列……

民營企業還在滲入越來越多行業領域,特別是成為高科技產業的中堅支撐,其背後是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利好,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準入門檻日漸降低。但“小散弱”局面仍然制約著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此,廣東已出臺針對性扶持舉措,從金融、數字化等方面進行更深遠佈局。

推動民企佈局新賽道

當下,民營企業正密集紮堆制造業,這與全省“制造業當傢”的發展主題頗為契合。據2023粵港澳大灣區粵商大會期間揭曉的“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顯示,制造業領域達52傢,且較上年增長4傢。

從行業看,入榜的制造業企業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

這也意味著,民營企業湧入新興行業,逐漸成為重要的科創力量,並加速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看來,中小企業已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推力,近年來的技術創新往往都由小企業發起。

以汽車產業為例,作為廣東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東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仍面臨核心零部件“缺鏈”、自主品牌出口弱勢等問題。

然而,這一局面正在改變。在三電系統等關鍵配件方面,廣東主要企業在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的市場份額分別達21.8%、32.3%和19.5%,遠超江浙滬皖四大汽車重地;目前,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已占據全國的超四分之一,特別是比亞迪等民營自主品牌強勢崛起,不斷加快海外市場拓張步伐。

新賽道“人頭攢動”背後,是廣東對民營企業越來越寬松的市場準入規則。

1980年,廣東省出臺全國第一個鼓勵個體經濟發展文件《關於城鎮個體工商業若幹政策暫行規定》,提出“凡有意願從事個體經營即可發給營業執照”。兩年內,廣東個體戶從1979年的萬餘戶爆發式增長至1982年的25萬戶。

隨著民營經濟發展重心進一步走向“優結構”,新興產業科研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產業鏈成熟度不高等特點決定瞭其發展還需要更細致的針對性扶持。

對此,廣東正面向民營主體發佈更詳細的招商意向,推動民間資本流向與地方產業需求“雙向奔赴”、相互對接。今年6月,廣東省發改委面向民間資本推介瞭101個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囊括智慧能源、元宇宙等民營企業新風口,全部落子“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以及廣東省戰略性產業方向。

此外,先進項目建設發展過程中,往往全周期得到政策護航。目前的扶持舉措已不再局限於公開透明的數字化招商洽談平臺、保障力度充分的土地劃撥、產業條件完善的園區載體,以及日漸提速的政務審批、資源協調效率,而是進一步向產業落地後的市場開拓與對接環節延伸。

以新型儲能產業為例,考慮到其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各地政府已開始出手幫助相關企業打開市場。今年5月,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基地落地簽約珠海金灣。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尤軍介紹,盡管廠房仍處於建設初期,但政府服務卻走在前面,“目前,珠海政府已幫忙對接瞭幾個大型工業園區,待企業落成後,我們將為這些園區建設集中式共享儲能項目,保障園區用能需求。”

破除民企“小散弱”短板

在惠州惠陽,民營吉他企業高峰時期曾出產著全球四分之一的吉他。然而,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背景下,這座吉他小鎮的優勢正在流失,吉他企業數量呈現銳減狀況。

事實上,惠陽吉他小鎮的變化投射出廣東多數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大批中小企業正經歷轉型陣痛。

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發展面臨兩極分化,“小散弱”短板明顯。有專傢分析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認為,與江浙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較均衡不同,廣東頭部企業發展突出,但中小型企業數量也十分龐大。

數據顯示,廣東占主體總量超過95%的民營企業貢獻瞭全省50%以上的GDP,其民營企業占比高於全國水平(超90%),但民營企業經濟貢獻比例卻低於全國(超60%),這一數據也佐證瞭廣東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的特征。

同時,民營中小企業抗壓能力普遍較弱,在面對技術更迭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時,企業往往動力不足、資金匱乏。

多傢企業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反饋,在數字化方面企業普遍面臨“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問題。廣東艾林克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白純波表示,企業參與的不少項目付款周期長,再加上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壓力大,這些都使本就不充裕的資金更顯捉襟見肘。

因此,今年8月發佈的《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幹措施》(民營經濟20條)正聚焦解決這一問題。同五年前的“民營經濟10條”相比,新政策顯著提升瞭對融資和風險補償的關註度,相關條款占4條。

政策提出,廣東將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鼓勵銀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建立銀行與保險、政府性融資擔保等多方參與的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年度總額度10億元的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作用。

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支持為民營制造業企業提供“四化”評估診斷服務,實施“四化”改造的企業最高可按照項目投入總額的30%給予補助;佛山在全國首創“數字貸”,對數字化轉型實施全周期獎補,截至今年6月,累計備案項目已達861個,已授信63.67億元,放款38.48億元,累計貼息10066.36萬元……

目前,數字化轉型受益企業已紛紛湧現。在廣東創興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創興精密”)總經理高楚慧介紹,“ERP+PDM+MES”三位一體的信息系統幫助打通瞭銷售、研發、生產、采購、倉存、財務全流程,轉型直接拉動企業營收規模突破億元、凈利潤增長160%,規模逐漸壯大。

根據日前舉行的廣東省加快推進工業技術改造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透露,今年1-8月,全省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0.2%;今年,全省還將打造14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推動5000傢企業轉型。隨著數字化降本增效、擴大產能的效應逐漸顯現,廣東省民營經濟“小散弱”局面也有望得到顯著改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