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2023年8月26日,這一天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3周年、前海成立13周年。

稍早前,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廣東調研。他在前海嘉裡中心聽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情況匯報時,要求發揮獨特區位和政策優勢,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切實做好深港合作這篇大文章。

8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將一批市(區)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實施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生效施行。《決定》涉及投資、規劃建設、城市更新等多個領域的101項市(區)級行政職權事項正式由深圳市“下放”前海。

時間倒回13年前,深圳西部,南海之濱,約15平方公裡的“特區中的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應運而生。

先行先試,勇於改革,深圳一直在路上。十餘年過去,改革開放催生的“深圳速度”讓前海合作區這一國傢級平臺日新月異。

前海合作區總面積也於2021年9月擴至120.56平方公裡,涉及寶安、南山多個片區。產業發展空間的“擴容”呼喚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

根據統計數據,僅2023年,前海新推出瞭創新成果40項、累計805項,累計全國復制推廣78項。此番101項行政職權事項的“下放”,意味著前海在改革創新上擁有瞭更大的自主權和更高的決策效率。

《決定》強調,前海管理局應建立健全與深圳市有關部門和南山區、寶安區有關部門的協同聯動機制,構建分工協作、相互支持、有序高效的工作格局,形成推動前海合作區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前海誕生的目的就是服務於全國的改革開放。隨著前海的管理更獨立,後續發展更快、更好,其改革紅利將惠及深圳、惠及整個大灣區,並輻射全國。基於地理位置優勢,前海的改革紅利將最先惠及深圳南山、寶安這兩個區,達到共贏的效果。”國傢高端智庫研究員宋丁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今年上半年,前海經濟增長勢頭迅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83.05億元,同比增長15.8%。站在13周年的全新起點上,“1+1+1>3”的合作共贏局面將如何實現?

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

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被認為是破除利益藩籬和行政壁壘、適應市場一體化發展大勢的有利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撰文指出,行政區和經濟區是區域的兩種劃分方式。前者是為實現國傢行政管理、治理與建設而對國傢領土進行合理的分級劃分而形成的區域,其經濟發展取決於區域行政系統的效率;後者是在經濟規律的影響下,通過市場的資源調配,自發形成的區域性生產綜合體,其經濟發展取決於本區域市場運行的效率。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正式成立,總定位為“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

從經濟區的功能來看,前海的設立旨在深化與香港合作,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促進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

當時,國傢在非金融類產業項目的審批管理上,賦予前海管理機構相當於計劃單列市的管理權限,成為前海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探索的第一步。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正式對外發佈,前海擴大到120.56平方公裡,涉及寶安、南山兩個行政區,涵蓋瞭深圳機場、會展新城、海洋新城、寶安中心區、大鏟灣片區等重要區域。

此次101項行政職權事項的“下放”正是基於前海“擴容”後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需求。其中包含瞭投資領域5項,例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核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等;規劃建設領域62項,例如建設用地、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和建設工程、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設工程驗線等。

這就意味著,在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領域,前海將擁有更大的資源調配自主性,相關工作將更順利、高效地開展。

以交通為例,寶安區擁有航空、海運、高鐵、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地鐵六位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樞紐,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就屬於寶安區范疇。從經濟區的角度看,深圳機場位於“大前海”范圍內。

目前,深圳機場第三跑道“填海”擴建穩步進行,目標到2025年,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7000萬人次,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210萬噸,機場國際航線突破100條。

同時,預計明年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將實現深圳至中山20分鐘通達,預計2028年建設完成的深圳地鐵11號線北延(深圳段)將實現東莞長安與深圳中心區1小時通達。

“屆時,東莞、中山、江門等大灣區城市都將充分利用深圳機場這一交通基礎設施。”宋丁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此次一批行政職權事項“下放”前海,將讓深圳機場在經濟區的架構下更好地整合周邊交通資源,以更高的戰略定位、更開放的姿態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101項行政職權事項還涉及城市更新、海洋發展、法治建設等領域,都將服務於前海作為國傢級戰略平臺的相關功能和定位。例如海域使用政策咨詢、海洋產業扶持計劃等事項將利於海洋新城建設,律師事務所及分所設立、變更、註銷許可等事項將利於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建設等。

1+1+1>3如何實現

擴區後的前海,憑借產業人才、市場要素、創新成果的集聚效應,影響力逐漸輻射大灣區乃至全國,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

而將鏡頭拉近,前海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最先涉及南山、寶安兩個行政區發展權益的重新分配,前海改革紅利能否率先惠及兩區?如何使整體區域發展利益最大化,達到1+1+1>3的效果?

近年來,深圳在第“10+1”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建設上已積累瞭相關經驗。

作為深圳發展“飛地經濟”的一次探索,深汕合作區與汕尾的行政聯系更為緊密。但合作區的建立初衷是與深圳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系,便於承接產業轉移。

早期,深汕合作區采取深圳、汕尾“齊抓共管”的管理模式,效果不盡如人意。自2017年起,在不改變深汕土地行政屬地所有權的基礎上,汕尾讓渡管理權,從根本上解決瞭合作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如今,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一期已實現投產,二期正加速沖刺投產。隨著越來越多重大項目進駐,深汕合作區經濟實現騰飛,2022年GDP同比增長20.0%,為深圳“10+1”區增速之首。同時,以合作區為紐帶,汕尾正高水平打造“深汕特別合作區拓展區”,加快推進產業承接平臺建設。

“在既有的行政區劃下,通過設置經濟功能區來進行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再由點到面,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全面發展進程,這是深圳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線大都市的有效、成功經驗。”南開大學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賈義猛評價道。

賈義猛建議,南山、寶安在參與“大前海”合作建設的過程中應主動尋求自身發展的新機遇,充分發揮“近鄰效應”。

值得註意的是,基於“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國傢戰略定位,起點更高的前海在發展模式上有其顯著特殊性。作為改革創新策源地,前海僅2023年就新推出瞭創新成果40項、累計達805項,累計全國復制推廣78項。

“現代政府建設要堅持‘整體政府’和‘無縫隙政府’的合理導向。隨著101項行政職權事項的‘下放’,南山、寶安、前海在政務服務方面要努力實現無縫銜接和總體協調。目前深圳在城市數字治理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可以通過數字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行政區與經濟區事務實現‘一網通辦’,由此真正讓改革創新紅利惠及全民。”賈義猛補充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