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核污水一旦入海將對中國海域乃至全球海洋造成嚴重破壞。圖為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研究院專傢在海下移植珊瑚。/新華社
不顧國際社會堅決反對,日本政府24日啟動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至少持續30年。這一消息不僅在日本引發廣泛關註,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科學傢和環保人士的極度擔憂。有環境生命科學研究學者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核污水中含有60多種核素,一旦日本核污水排入大海,被污染的海水進入全球水循環,將為中國及全球的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帶來破壞性風險。中國進行遠洋捕撈的環太平洋海域以及本國沿海的優質漁場將首當其沖受到核污水影響。國際社會應共同尋找更加安全、可持續的處理核污水的方式,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大公報記者 丁春麗、蘇榕蓉
南寧師范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梁洲輔教授向大公報表示,一旦核污水污染海洋,被污染的海水經過洋流或蒸騰作用,進入全球水循環,將嚴重影響全球飲水安全,也會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增加,可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
含60餘種核素 海洋生物遭殃
臺灣海洋大學前校長、主要研究水產動物與環境適應等生命科學的張清風教授表示,此次日本核污水直接排海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大規模的核污水排放。他指出,一般來說,核污水主要成分有放射性同位素鍶、銫、鈾等,但通過日本官方聲稱的ALPS多核素吸附淨化系統並不能將同位素氚徹底清除至達標,另一種同位素碳-14也很容易被海洋生物所吸收,它們帶來的慢性危害是實驗室根本無法預演的。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王悠解釋,核污水中含有60多種核素,這些核素對於海洋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都存在潛在危害。不同核素的輻射強度不同、半衰期不同,對生物體的影響也不相同。
對於“ALPS處理水”符合安全標準,王悠也提出質疑指氚的半衰期為12.5年,不容易在生物體內富集,因此對生物的影響並不如銫-137、鍶-90、鈷-209等危害程度大。用這樣一種單一核素的含量指示核污水中全部放射性核素的量或者安全程度顯然缺乏科學依據。
張清風指出,福島大量核污水向太平洋排放後,必將導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點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不管日本排放污水是采取近岸排放還是遠洋公共海域排放,放射性核素將隨洋流在北太平洋海域擴散,包括中國大陸、臺灣等日本鄰近海域都將首當其沖受影響。
生態環境部部署監測預警
早前,中國生態環境部在就國際原子能機構發佈日本福島核污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答記者問時表示,生態環境部2021年、2022年先後組織開展瞭中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摸清瞭目前相關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的本底情況。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後的海洋輻射環境監測,生態環境部已經作出部署,如果發現異常將及時預警。
王悠表示,環太平洋海域有很多優質的漁場,核污水排放將會對漁場的安全產生潛在危害。對中國而言,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能表明中國會在短時間內受到影響,但遠洋捕撈以及魚類洄遊均可導致核污水典型核素對中國產生影響。環太平洋海域是中國遠洋捕撈的主要場所。而起源於黑龍江流域的大馬哈魚將在北太平洋某海域長成成體後溯河洄遊至黑龍江流域產卵,周而復始。這些途徑都將是造成核素擴散的有效途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