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工作帶來的快樂更加深沉。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也為我們貢獻著精神的營養。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71歲的全國勞模郭萬剛四十年紮根林場,日復一日治沙造林,他的故事,詮釋瞭什麼是勞模,他的精神,就是勞模精神。

  八步沙是騰格裡沙漠南緣最大的風沙口,曾是一個隻有風沙沒有綠色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臺子村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等六位年過半百的老漢,以聯戶的形式組建瞭八步沙集體林場,成為瞭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當時有一句話就叫“八步沙不治,土門子不富”,他們辭掉大隊書記、生產隊長的職務來治理沙漠,堅定地走上瞭這條治沙路。

  1983年,六老漢中年齡最大的郭朝明因身體原因病退,31歲的郭萬剛辭去工作,代替父親走進瞭八步沙。面對一眼望不到頭的黃沙,郭萬剛曾經一度想要放棄,但1993年的一場沙塵暴讓他徹底轉變瞭想法。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在下午四點多的時候西部方向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當時給我的感覺我們今天就回不去傢瞭。六七個小時以後我們才走出瞭沙漠,到傢後我看到我的妻子,她淚流滿面地說,我以為你回不來瞭。聽外面的人說,我們有幾個娃娃被風沙埋掉瞭。

  從此郭萬剛下定決心要把傢鄉的沙治住。可治沙的經費從哪來讓所有人犯瞭難。郭萬剛提出瞭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林場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機井,開墾荒地,種些糧食和經濟作物,貼補造林費用。然而打一眼機井要花將近30萬塊錢,這對幾個農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貸款有限額,貸不到,當時根據我們的實際生活情況,每個農民一戶貸200塊錢瞭不起瞭。再次動員我們大夥賣豬賣羊賣糧食,多麼困難也要把井打成,井打成我們的發展就有瞭保障。

  然而,經費問題解決瞭,沙漠腹地每年100多天5級至10級以上的大風又讓郭萬剛的造林之行變得十分困難。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我們在裸露的沙丘上栽樹,栽上以後兩場風沙就給它刮掉瞭。通過反復地實驗,我們就總結出瞭一棵樹一把草的(壓住沙子防風淘)方法,很奏效。

  在郭萬剛的帶領下,2003年,7.5萬畝八步沙的治理任務終於完成,但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郭萬剛又帶著治沙團隊,向騰格裡沙漠深處進發。為瞭趕進度,他在沙地上挖個壕溝,用柴草搭瞭個地窩鋪住,而這一住就是十幾年。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如果在這吃飯,就在這個小屋裡。因為西北方向刮來的風烈得很,在外面坐著吃飯,一碗飯就是半碗沙。當時就是不論多苦多累,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從不情願到不舍得,從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鬢角染白的老人,郭萬剛和他的治沙團隊在八步沙植樹1000多萬株,在曾經的不毛之地上,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裡、東西寬8公裡的防風固沙帶。2020年郭萬剛獲得瞭“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 郭萬剛:我們坐在沙丘上,刮的是清風,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樹木也很欣慰。 

  如今,71歲的郭萬剛沒有放下手中的鐵鍬,還把他的治沙事業傳承給下一代治沙人。

  甘肅八步沙林場職工、第三代治沙人 郭璽:我們要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 一代一代幹下去,紮根在這裡,把黃沙固住,把沙漠植綠。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