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海技術講席教授崔維成向香港傳媒學子介紹研究成果。\大公報實習記者祝佳慧攝
2018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傢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誕生。五年後,在這塊創新的土壤上,一系列原創科研項目正在開花結果。就在今年4月中旬,誕生於西湖大學雲谷校區的“西谷I號”搭載“珠海雲”科考船,在中國南海順利完成瞭2000米級海上試驗,標志著“西谷I號”成為目前深度最大,且真正具有深海作業能力的新一代仿生型潛水器樣機。
崔維成曾任“蛟龍”號總體與集成項目負責人、第一副總設計師,曾於2012年搭乘“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到7035米的海底,親眼見證過荒蕪的深淵。2018年加入西湖大學後,崔維成作為深海技術講席教授,帶領團隊研究起瞭第三代仿生智能機器魚型潛水器。“與‘蛟龍’號等第二代潛水器相比,第三代新在哪裡呢?”面對同學們的疑問,崔維成解釋道,仿生魚潛水器能像魚一樣靠“鰭”遊動,將人類探索深海的“打擾”降到最低。
“另外一點我要強調的是,我並非‘西谷I號’的總設計師,而是以指導員的身份參與項目。”崔維成說,“西谷I號”真正的研制團隊,是一群90後的“新人”,“這就是西湖大學的魅力所在。”在崔維成看來,西湖大學對於年輕學者有著極大的包容心,鼓勵各專業進行跨學科研究。
“任何一個新學科的創新,基本都來自於學科交叉產生的新思維、新思想。”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補充道,基於這樣的理念,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在設計初期便在圖紙上畫下瞭一個“學術環”──一個巨大的環形長廊,將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的建築體依次串聯,並通過12座橋梁連接起學術環與周邊輔助設施。“‘學術環’是西湖大學師生進行科研教學和相關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同學科之間不需要從一個大樓跑去另一個大樓,即可實現跨學科研究。”
大公報實習記者祝佳慧、呂文昡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