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子們仔細聆聽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員的解說。\大公報記者喬輝攝
在內蒙古的土地上,蒙港學子們深有感觸,正因為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互動融通,語言相互學習、彼此影響,習俗彼此接納、相互尊重,才造就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上,學子們欣賞瞭美麗的風景,感受瞭人們的熱情,在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的最後一天,學子們來到內蒙古博物院,深入瞭解內蒙古的文化歷史。
正值暑期旅遊高峰,“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內蒙古博物院觀眾量不斷上漲,日均接待觀眾量達到1.7萬人。“來到呼和浩特,要是不來內蒙古博物院,那是一種遺憾。”內蒙古博物院講解員佈和朝魯介紹道,內蒙古博物院現有藏品逾15萬件套,涵蓋舊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標本。
展覽以一幅出現在契丹人墓葬裡的《楊貴妃教鸚鵡圖》作為開始,佈和朝魯講解說:“契丹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保留瞭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用色比較鮮艷一些。”
內蒙古博物院推線上展廳
內蒙古文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文物遺產體系龐大。據瞭解,目前內蒙古地區已經查明的不可移動的古代遺存達2.1萬處之多,這些遺存或為地下、或為地上,涵蓋遺址、墓葬、長城、建築、巖畫、碑刻、近現代重要史跡等各個方面。早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內蒙古地區就已經有瞭人類活動。
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博物院於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為瞭讓更多的人瞭解內蒙古的文化歷史,內蒙古博物院定期會在微信公眾號發佈‘金牌講解員說文物’的短視頻。”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員蔣麗楠介紹,目前已發佈瞭十三期文物講解視頻。
每逢節假日,博物院還會利用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角度推出線上直播、宣傳短視頻、H5參與互動等線上活動。官方網站線上展廳正在改版升級,據透露,在今年8月底將正式上線。
大公報實習記者李樂兒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