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築領域首次出現女性獲獎人,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誕生……7月17日,第五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48位青年科學傢榜上有名。“科學探索獎”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傑出青年科學傢,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隨著新一屆獲獎名單揭曉,科學探索獎5年共資助248位青年科學傢。“科學探索獎”設立於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傢,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這是一項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科學傢主導的公益獎項,也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科學探索獎’本身就是對中國現階段如何建設科學獎勵制度的有效探索。五年來的實踐證明‘科學探索獎’實施的一系列充分發揮優秀科學傢主體作用的評審、監督和發佈辦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是有效的,獎金完全由獲獎人自由支配的機制是有吸引力的。”

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誕生

縱觀本屆“科學探索獎”名單,數個“首次”帶給獎項更為多元化的面貌,也印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和科研生態的不斷優化。

香港大學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成為“科學探索獎”5年來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他關於火星生命的研究計劃激動人心。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科學探索獎”發起人毛淑德表示:“‘科學探索獎’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科學傢,國籍不限。香港大學副教授Joseph MICHALSKI成為5年來的第一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不但為獎項增添瞭全新的色彩,也充分說明隨著基礎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對全球的優秀科研人才產生瞭一定的吸引力。”

“科學探索獎”特別關註女性科學傢和年輕科學傢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年紀輕者和女性。2023年,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築兩個領域首次出現女性獲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彭新華從事物理研究、同濟大學教授周穎從事土木工程研究、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鄒麗從事船舶工程研究,她們的優秀工作,打破瞭人們對女科學傢的“刻板印象”。

隨著國傢基礎科研佈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分析今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所在的機構和地域,不少“新面孔”首次出現。安徽省馬鞍山市、吉林省長春市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同濟大學、西湖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等9所科研機構,首次擁有瞭自己的獲獎人。

此外,“科學探索獎”每年資助不超過50位青年科學傢,今年實際資助48人,也是首次未滿額資助。“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介紹說,今年科學探索獎在評審中充分堅持瞭“寧缺毋濫”的原則,實事求是,以人為本。

科學探索獎5年248位獲獎人,來自26個城市,90所科研機構,平均年齡41歲,最年輕的獲獎人30歲(北京大學研究員黃芊芊,2020年獲獎人);其中超過75%的獲獎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探索獎”發起人潘建偉表示:“探索獎的競爭非常激烈,評審經歷瞭艱難甚至痛苦的選擇,甚至很多相當優秀的申報人不得不成為‘遺珠’。總體看這幾年,獲獎人質量保持穩定,還能看到優秀的年輕科學傢不斷成長起來,科學探索獎將持續資助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傢群體,期待他們成為國傢基礎研究加速前進新的動力。”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同樣表示:“‘科學探索獎’和它所資助的青年科學傢們一樣充滿活力。它保障著年輕人敢於立足科學的無盡前沿,也激勵著他們在‘無人區’勇往直前,挑戰長周期、高風險、顛覆性的研究工作。”

7名獲獎人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6月底,新聞“中國天眼‘看見’納赫茲引力波”“刷屏”,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研究員李柯伽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2月,中國三大數學獎在武漢揭曉,第十九屆陳省身數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教授劉若川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最新一次兩院院士增選,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學教授樸世龍,是其中最年輕的兩位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也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

5年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潛心探索,"從零到一"碩果累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從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證明量子計算優越性到古基因組分析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遷徙歷史;面向經濟主戰場,從有效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到首次突破車載燃料電池催化活性限值;面向國傢重大需求,從多人成果應用於國產大飛機C919、川藏鐵路、北京冬奧會到軟體深海機器人實現萬米海底驅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我國首套人體肺部磁共振成像裝備到全球首例腔鏡下術中導航保乳手術……截至今年6月,獲獎人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科學類知名刊物CNS(《細胞》《自然》《科學》)共發表論文29篇,共有839篇SCI論文向騰訊基金會或“科學探索獎”致謝。

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們,每年要提交一份一頁紙的科研進展報告,在其中談及獲得資助的影響時,“對開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滿信心”“開展瞭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時間投入科研工作”成為最為集中的選項,“底氣”和“定力”則是他們最喜歡用的“關鍵詞”。2019年獲獎人、北京大學教授周歡萍坦言:“得到資助,讓我有底氣把目光從短平快的項目上移開,轉向一些不確定性更高但是意義更為重大的課題。”2020年獲獎人、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鉆開也表示:“科學探索獎最大的意義是讓科研工作者回歸科研本身,秉承純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嘗試、去鉆研、去攻克。”

獎項探索社會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創新模式

2020年,“科學探索獎”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擴大資助范圍;2022年,獎項增設醫學科學領域,響應科學界呼籲;同年成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專業性“更上層樓”……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運行5年,始終秉承人才遴選“科學傢說瞭算”的原則,在頂層設計、獎項評審、日常運營等方面持續優化,信譽和聲望快速累積。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科學探索獎”發起人李培根表示:“科學界對‘科學探索獎’的含金量認同度逐年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在評審中務求客觀公正、絕不容忍不正之風。眾多資深科學傢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我們共同的期望就是打造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民間基礎科研獎勵項目。”

“科學探索獎”運行5年,也在持續探索社會資金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科學探索獎”發起人張益唐表示:“‘科學探索獎’五年來取得瞭很好的成果,不僅激勵廣大青年科學傢勇攀科學高峰,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喚起瞭社會、企業在投入基礎研究,提升科學創新上的熱情。”

正因如此,“科學探索獎”得到科學界、教育界等多方的熱忱參與和支持。5年來,有超過1300位各國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科學探索獎”的提名、推薦、評審,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4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科學探索獎’設立五年來,得到瞭科學界大力支持,在鼓勵支持青年科學人才方面發揮瞭積極作用,逐漸走出瞭一條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的創新路徑。”馬化騰表示:“助力基礎研究,是騰訊超越商業邊界的一份長期承諾。‘科學探索獎’和其後設立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是我們對中國大科學時代的進一步呼應。我們期待,在未來,青年科學傢們繼續探索科學前沿,拓展未知邊界,取得更多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原動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楊洪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