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文稱,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註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引發關註。

  文件稱,針對掃碼消費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註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消費者可將遇到的此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ccaxfjd@cca.org.cn)方式向中國消費者協會進行反映。

  中消協表示,目前的發文更多是一種綱領性文件,旨在喚起整個社會對於“強制關註公眾號”侵害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的意識,在下一步工作中將會對這項工作進行細化,並在合適時機向外界通報這項工作的進展和成果。

  6月20日,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會長河山教授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被強制關註商傢公眾號的情況,而今相當普遍,中消協這項工作非常及時和必要。

  北京市京師(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林冰表示,技術進步本來應該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的紅利,但強制關註公眾號卻讓掃碼變掃興。滿街走的二維碼,赫然成瞭消費的“攔路碼”,這個時候必須要通過消費者依法維權和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兩方面來清朗這個變味的市場。

  對“強制關註公眾號”說不

  停車繳費、點餐、購物……如今,掃碼支付已經非常普及,但這種本該“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費方式,卻因為部分場所設置的通過關註公眾號繳費、強制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情況,給不少消費者帶來困擾。

  消費者在掃碼關註後,常常會受到公眾號發送的大量廣告、優惠券等無關信息的侵擾,還有可能在申請各種權限的過程中面臨個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費陷阱的風險。

  中消協表示,正式基於上述背景,中消協才決定開展這次“反對強制關註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消費者同意。……”《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十二條規定:“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臺應當規范公眾賬號推薦訂閱關註機制,未經互聯網用戶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者變相強制訂閱關註其他用戶公眾賬號。”

  中消協發文表示,掃碼消費在繼續普及推廣,經營者要求消費者關註公眾號,並通過公眾號下單、結賬、開具發票的做法,可以增加閱讀量和關註量,並通過廣告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吸引消費者更多關註和再次光顧,增強用戶黏性。經營者將關註公眾號或使用手機APP、小程序作為消費者行使權利或享受服務的前提,並在此過程中獲取與服務無關的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違反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侵害瞭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有權拒絕和舉報。

  而這,也是中消協開展此項工作的法律依據。

  中消協發文顯示,目前,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等地方消協組織已經就“掃碼強制關註使用”發聲,通過發佈倡議、組織經營者進行自律承諾、開展專項消費監督等維權工作,呼籲商場、餐廳、停車場等商傢在掃碼繳費過程中不強制消費者關註商傢公眾號、不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信息。

  針對掃碼消費中存在的問題,消費者可將遇到的此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ccaxfjd@cca.org.cn)方式向中國消費者協會進行反映。中國消費者協會將委托專業維權志願者對線索進行匯總、分析、整理,並視情節采取提示警示、約談勸喻、支持消費者訴訟、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等方式,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專傢: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值得關註

  對於中消協開展的這次活動,河山教授表示:“目前,強制關註公眾號的情形已經非常普遍,我自己本身作為一個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此類情況,特別是垃圾廣告,我覺得開展這次工作很有必要。”

  河山教授,目前強制關註公眾號的惡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設置障礙,把關註公眾號當作把門關,消費者不關註公眾號就無法正常消費、接受服務。二是關註公眾號以後,垃圾廣告就會不斷推送到消費者的手機上,類似過去的垃圾短信,沒完沒瞭,對消費者造成困擾。且這些垃圾廣告刪除或者屏蔽的圖標很難找,或者根本無法刪除或者屏蔽。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這是絕不允許的,廣告推送必須有明顯的關閉圖標,方便消費者自主選擇是否接受這些推送。三是攝取消費者大量個人信息,甚至有些個人信息與公眾號的消費、服務毫無關聯,直接侵害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大量攝取消費者個人信息,也極易引致泄露風險。

  對於遇到此類問題消費者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維權,河山認為,需要群策群力,一步步完善相關途徑。比如目前情況下,中消協采取的專業維權志願者對線索進行匯總、分析、整理,並視情節采取提示警示、約談勸喻、支持消費者訴訟、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等方式,就是一種可行性辦法。至於下一步的行動,可以根據工作進展進一步完善。

  “不管是在這次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是在其它維護消費者權益過程中,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維權效率,都是值得關註的問題。許多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遇到權益被侵犯時,特別是小額,綜合考量下覺得可能覺得維權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過高,往往會選擇放棄維權,這是經常遇到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比較訴訟、仲裁,行政監督更有利。依靠強有力的行政監督力量,就可大大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消費者遇到侵犯權益而不是合同糾紛時,向‘12315’或者行政主管部門投訴,相關部門加快處理速度、加大處罰力度,消費者維權就更加便捷和通暢。”河山說。

  律師:建議多管齊下治理此類現象

  對強制關註公眾號現象,北京市京師(深圳)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林冰律師也很有感觸。

  林冰表示,物業、停車場、餐飲、商傢等強制關註公眾號“圈粉”,甚至是強制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明顯超出瞭《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五條規定的處理個人信息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並且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侵害瞭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與知情權。

  此外,林冰指出,公眾號的運營單位,也違反瞭《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第6.2.2.2條關於禁止強制誘導用戶關註公眾號的明確規定。根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未經互聯網用戶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者變相強制訂閱關註公眾號。強制要求消費者關註公眾號,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如果商傢保管不善,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還有被泄露的極大風險。

  林冰認為,技術進步,本來應該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的紅利,但強制關註公眾號卻讓掃碼變掃興。滿街走的二維碼,赫然成瞭消費的“攔路碼”。這個時候必須要通過消費者依法維權和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兩方面來清朗這個變味的市場。

  為此,林冰建議,消費者要依法維權,進行舉報、投訴,涉嫌侵犯個人信息的可以直接起訴,要求賠償;監管部門可以進行監督、檢查,查實則依法處罰;由於此類問題消費者個人維權成本太高,建議有公益訴訟職能的相關檢察院應當代表消費者提起公益訴訟,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強制關註的行為。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祁彪 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張尋 責編 鄧旆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