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辦的2023南京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作品《大江南》巧妙融入江南小調、昆曲、評彈等藝術形式,將大美江南、江城交融、溫婉細膩的地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體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和感染力。

  南京是“天下文樞”,是“世界文學之都”,是公認的“博物館之城”,擁有不少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南京文化底蘊深厚,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歷史地位,使得南京多次擔當瞭賡續和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角色,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延伸著城市文化根脈,又以獨特的城市氣質反哺著中華文化。一座城,和文化傳承緊密聯系在瞭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城市是文化產業、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是文化守正創新、賡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底蘊與文化傳承向來是相輔相成的。做好城市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以優秀的城市文化建設為中華文化傳承助力添彩,成為我們這代人必須擔負起的文化使命。

  以城市文化底蘊守護文化傳承,要善於把“包袱”變“財富”。江蘇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歷史,而隨著城市向現代化邁進,平衡建設與保護成為必答題。有的城市,城區與遺址區高度重合,建設發展須讓位於遺址保護;有的城市,遺跡密度較大,修地鐵猶如“考古現場”,基礎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單看經濟效益,分散的文化遺跡遺產遺存似乎是“包袱”,但文化遺產是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提供註解的精神財富,要努力讓它們活起來、火起來。保護與建設並非簡單對立,北京中軸線、京杭大運河、西安大明宮國傢遺址公園等典范案例啟示我們,隻要用智慧解答歷史與時代交融的命題,保護與發展完全可以在良性互動中雙贏。

  以城市文化底蘊守護文化傳承,要善於把“產業”變“生活”。城因產而興,發揮城市文化發展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其落腳點必然是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如今,到博物館去、到音樂廳去、到圖書館去,日益成為市民流行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文化事業走進瞭普通群眾,形成瞭行之有效的產業模式。文化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城市發展文化產業,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文化文脈與城市生活和諧相融、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以城市文化底蘊守護文化傳承,要善於把“故事”變“共識”。遊戲《原神》讓外國玩傢對中國風物充滿向往,中國網絡小說在外國讀者中掀起學中文的熱情……以文化產業為依托,推出大量貼近市場、貼近群眾的文化精品,我們就有更多窗口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此,一方面須註重文化人才的引聚,引導一批有擔當、有情懷的文化工作者不斷推陳出新,增加城市的文化厚度;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文化企業的思想引領,鼓勵企業用精品當代文化扛起傳承中華文化的大旗,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新韻、煥發蓬勃生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