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部署開展的“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有關要求,近日,國傢反詐中心推出《2023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手冊》,詳細梳理10類高發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特點和詐騙手法,深入介紹7大反詐利器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進一步擴大反詐宣傳覆蓋面,切實提升廣大群眾識騙防騙意識和能力。

  隨著信息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犯罪持續下降,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為當前的主要犯罪形態。不法分子或打著“兼職刷單”的幌子,或以“提供網貸”為誘餌,甚至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挖空心思詐騙錢財。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入陷阱,不少人深受其害。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不僅是維護公共利益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之義。

  近年來,我國始終對電信網絡詐騙保持高壓嚴打態勢。2022年1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為更好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提供瞭法律支撐。與此同時,公安部會同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陸續推出國傢反詐中心APP、96110預警勸阻專線、反詐名片等七大反詐利器,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提供技術支持。2022年,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雲劍”“斷卡”“斷流”等專項行動,累計偵破案件46.4萬起,推動電信網絡詐騙發案連續17個月同比下降。各地區各部門密切配合,累計攔截詐騙電話21億次、短信24.2億條,有力維護瞭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此次國傢反詐中心推出《2023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手冊》,進一步為公眾防范提供瞭“參考指南”。在此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全民防詐的意識和能力,盡快補齊反電信網絡詐騙的“拼圖”,共同構築攔截電信網絡詐騙的“防火墻”。

  盡管騙子的招數咄咄逼人,但隻要掌握一個基本原則,騙子也很難得逞——對來路不明的人保持警惕,拒絕其提出的一切形式個人轉賬要求。由此,不僅需要公眾學法知法,不斷增強個人的防范意識和防騙能力,而且需要各地各部門擴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精度,針對易受騙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

  全民反詐,不僅需要打擊到位,而且需要治理靠前。當前,犯罪分子以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電信網絡詐騙前提,再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詐騙活動,電信網絡詐騙由廣撒網式的“盲騙”向精準化詐騙轉型,被害人愈加容易輕信和上當,這也是很多人感到“防不勝防”的關鍵。構建起全民反詐的堅固防線,首先就要更加有效地保護好個人信息,這既是普通人應該做好的基本功課,也是維護網絡安全的關鍵一環。(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