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聚焦】

    “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2023年6月5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

    荒漠化已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荒漠化防治成效凸顯的十年: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標任務,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走出瞭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為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提供瞭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樹立瞭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在新時代,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實際行動,構建荒漠化綜合治理新格局,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荒漠化防治成效斐然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傢之一。然而,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荒漠化治理,相繼實施瞭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對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治理,打造瞭一系列亮麗的中國“綠色名片”。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背後是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封禁保護沙化土地2658萬畝。十年間,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490多萬畝,沙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19年,我國重度荒漠化土地、極重度荒漠化土地與2014年相比分別減少19297平方公裡、32587平方公裡。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態勢,荒漠生態系統呈現“功能增強、穩中向好”態勢。

    最為突出的案例是庫佈齊沙漠治理。通過“以自然改造自然、用生態治理生態”的思路,運用風向數據法配合微創氣流植樹技術、喬灌草立體種植方法以及半野生化甘草平移微生物造地科技治沙技術體系,經過35年的治理,庫佈齊沙漠沙丘的平均高度降低60%以上,治理區內流動沙地面積占比從73.3%減少到44.5%,植被覆蓋度從不足3%增長到65%。

    與此同時,我國采取有效措施統籌荒漠化治理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充分利用沙區的光熱、物種、土地等資源優勢,適度發展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產業,推動沙區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有關統計表明,我國沙區年產幹鮮果品4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約1500萬人實現穩定脫貧,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

  荒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荒漠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應站在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2022年12月,國傢林草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提出瞭今後一個階段防沙治沙的新目標任務: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02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3000萬畝;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9000萬畝,全國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決定性進展。

    實現上述荒漠化治理目標任務,我們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荒漠化治理任務依然繁重。以“三北”地區為例,荒漠化、沙化的土地面積大、分佈廣、程度重,再加上幹旱少雨的氣候特點,無疑增加瞭該區域防沙治沙的難度。同時,土地荒漠化、沙化呈現局部惡化態勢。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與超載放牧、濫采濫挖等人為因素相互疊加、共同影響,導致部分地區(如塔裡木河下遊等局部區域)沙化土地仍然處於擴展狀態。由此,大量的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存量,與不斷增加的沙化土地面積數量,加重瞭荒漠化治理的任務;此外,區域水資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為活動依然存在,無疑也大大增加瞭荒漠化治理的難度。

    二是荒漠化治理區域依然存在再次沙化的風險。我國在荒漠化治理中盡管實現瞭“雙逆轉”“雙縮減”,但成效並不穩定,仍比較脆弱。總體上,北方荒漠化地區的植被處於初步恢復階段,自我調節能力弱,短期內難以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一旦遇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不當影響,很容易再次沙化。

    三是荒漠化治理的管理體制依然不順。荒漠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自然資源、林草、水利、農業農村等不同管理部門,但彼此之間協調工作機制仍有待完善,非牽頭或非主管部門僅僅是被動參與,並沒有將防沙治沙作為部門的主要工作,由此難以取得“1+1>2”的工作成效。

  多措並舉構建防沙治沙新格局

    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的新奇跡,需要“三北”地區各省區勇擔使命,久久為功,共同扛起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高質量推進荒漠化防治。回首過往,改革開放40多年來荒漠化防治的歷程,也是不斷探索荒漠化治理模式的歷程。我國創新探索出寧夏中衛沙坡頭、內蒙古磴口、庫佈齊、新疆柯柯牙等治沙模式。在構建荒漠化防治新格局中,更要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確保取得實效並實現可持續性。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荒漠化防治發揮引領作用、提供組織保障。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黨的行動綱領,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隻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才能緊緊圍繞服務國傢重大戰略和改革發展大局,把防沙治沙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更好地支撐生態建設、引領產業升級、服務社會民生;隻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才能保持防沙治沙的戰略定力,鍥而不舍推進“三北”等重點工程建設;隻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才能充分發揮黨建在防沙治沙中的引領優勢,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有效落實地方黨委政府防沙治沙的目標責任制。

    二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進行荒漠化防治。新時代推進荒漠化防治,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以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根本目標,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為荒漠化防治提供支撐。圍繞荒漠化防治重點領域,精準甄別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尤其是要根據不同區域關鍵問題的特性,開展科技創新,提高技術的區域適宜性。註重荒漠化防治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更好地為荒漠化防治提供智力支撐。

    四是完善政策制度體系,為荒漠化防治提供制度保障。根據新時代防沙治沙目標,以及荒漠化防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對已有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尤其是修改、調整不同制度中相互沖突甚至矛盾的內容,為荒漠化防治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根據荒漠化防治的戰略性、長期性等特點,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將荒漠化防治納入法治軌道。

    (作者:於法穩 林 珊,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