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國傢“沙戈荒”基地中首個備案、開工的項目——寧夏騰格裡沙漠3GW新能源基地光伏項目一期100萬千瓦工程順利並網發電。該項目全部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43.5億千瓦時,與寧夏其他部分電力打捆後,通過今年6月開工建設的寧湘±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輸送至湖南,年輸送電量360億千瓦時至400億千瓦時。此舉不但有力支持湖南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用能需求,為寧夏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探索瞭生態治理新路徑。

  該光伏電站位於騰格裡沙漠東南邊緣的中衛市,於2022年9月開工建設。由於騰格裡沙漠流動沙丘常向東南移動,中衛市風沙很大。歷史上,沙丘曾推進到瞭中衛市市區。因此,該項目同時通過2.6萬畝草方格鋪設及草籽播種的方式防風固沙,運用“林光互補”“農光互補”技術,采取“林草藥結合”模式,不僅通過生產的綠色電力賦予電能新的價值——環境價值,而且光伏電站還極大程度恢復和增加植被,開辟瞭“綠能開發+治理沙漠”雙贏的新路子,探索瞭沙漠生態治理的新方式,意義重大。

  首先,對於沙漠光伏電站而言,防沙治沙是必須的,資金等相關投入是積極的。這是因為草方格具有固沙的作用,如果光伏電站不紮草方格,大風沙會讓光伏板支架螺旋樁垂直裸露嚴重,導致支架倒塌。因此,與傳統國營林場和個人治沙相比,光伏治沙的驅動力和管護水平不一樣。一是光伏企業必須防沙治沙,從而保證電站設施的安全。二是光伏板每年要用水清洗,加之光伏板減少瞭地面水分蒸發,有利於沙生植物生長,並且每個電站都有專人管護,解決瞭長期以來西部防沙林帶“有人種,缺人管”的問題。

  其次,光伏電站種草造林治沙的投入隻占企業發電經濟收益的極小部分,治沙負擔輕,企業治沙的積極性高。這與傳統治沙造林投入大、收益小形成巨大反差。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不夠高,主要是生態建設和保護與經濟效益脫鉤,沒有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加以利用。但光伏電站成功實現瞭生態建設和保護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從而極大保證瞭防沙治沙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

  實際上,近年來西北絕大多數光伏電站都在積極進行生態治理,在光伏電站內外種樹種草,積極綠化。去年9月,因為光伏電站內草長得太高,位於中衛市的國傢電投五凌電力餘丁光伏電站邀請牧民進電站放羊吃草。這一影像在網上傳播後引發社會關註,成為西部地區以光伏產業促進沙漠生態治理的典型案例。不僅如此,一些光伏電站還實現“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園區旅遊”,形成光、林、草、藥、旅相結合的生態治理新模式。

  我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受荒漠化、沙化危害嚴重,分佈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逾四分之一,首要任務就是“因地制宜、科學綠化”,在該造林的地方造林,不該造林的地方保持原生面貌。沙戈荒“風光”電的開發利用,應以不破壞原有荒漠生態系統正常的生態功能為前提條件。因此,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積極探索發展新能源、雲計算等新產業,不斷開辟生態治理的新路徑,讓沙漠、戈壁、荒漠等給人類生存帶來挑戰的地區承載起發展的新希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拓兆兵)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