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寬大的辦公室裡,李方平拿出瞭一隻頗有些年歲的黑皮箱,裡面裝滿瞭他的回憶。“我出生於1955年,是傢裡的老大,有四個弟弟妹妹。因為窮,小學沒畢業就輟學瞭,每天凌晨起床做米粉乾,上午務農,下午還要挑著米粉乾出去賣。”作為溫州樂清柳市人,彼時李方平身邊已有同鎮人“先富起來瞭”。

  “我那時候最羨慕兩類人──‘抓方向盤’的(開車)和‘拎皮包’的(供銷員)。每次回村裡,他們的腰包鼓鼓的,裡面都是錢。”在計劃經濟時代,電器產品都由國營工廠生產,有需求的工廠得排隊等貨;另一方面,隨著溫州電器市場的發端,柳市的傢庭作坊生產瞭大量電器,卻賣不出去。供需兩端的矛盾催生瞭“供銷員”的出現,他們拿著印有柳市電器產品和價格的目錄,走南闖北,向工廠推銷柳市電器,以提成的方式賺取勞務費用。李方平便成瞭一名“拎皮包”的供銷員。

  “此前,我從沒離開過柳市,就買瞭一本中國地圖,從打著五角星的北京開始往外找,大紅點是省會城市,小紅點是地縣(地區和縣城),然後專門找那些犄角旮旯的地縣去碰運氣。”抱著“看到煙囪就有工廠,看到山堆就有煤礦”的理念,李方平一頭紮進瞭廣闊的天地。他回憶道,有一次他在內蒙古接到兩個訂單,原本想回柳市瞭,拿起地圖一看,他所在的位置離山西不遠,便又坐瞭一夜大巴到兩省交界處。“夜裡下著大雪,大巴走的是山路,好幾個拐彎差點兒沖下山去,現在都心有餘悸。”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