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句話讓人深思:

不要總去找同頻的人,正是因為同頻我們反而才要避開。

去找那些能量高頻的人,隻有這樣的人能帶給你最多成長。

生活裡我們聽瞭太多關於同頻的神話:兩個人有相同的認知、類似的見解、共鳴,會讓我們感覺被接納和陪伴。

但長久地浸潤在安全感中,看到的世界就永遠都是眼前的這一面。 而那些見解獨到,能自成宇宙的人,是打開另一個世界的窗口。 人和人相處的本質,其實是能量的共享與交換。 與能量高頻的人在一起,是滋養、是撫慰;與自成宇宙的人在一起,是啟發、是成長。 中年以後,換個能量場,就是換條命。 浸潤在優質的能量場裡,和高能量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同頻共振這一理念,其實來源於物理學中的共振效應。 它是指:擁有同樣頻率的物體,會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共鳴,匯聚到一起。 這個概念其實在人際交往裡處處都是。 因為相同愛好,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朋友; 因為三觀接近,墜入愛河難舍難分的伴侶; 因為目標一致,達成合作攜手共進的事業夥伴。 同頻的關系裡帶來的,是精神層面的共鳴,腳步一致的陪伴。 人之所以喜歡同頻,正是因為舒服。 兩個人的認知、思維和視角幾乎都在同一水平線,不用費力就能相處愉快,不需要轉變自己去適應別人,更不需要提升自己來兼容別人。 但與此同時,也讓人停下瞭成長的腳步,受限於原有的認知視角,再難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長久局限在同一方天地,自己的能量頻率也難以得到補給。 柏拉圖在《理想國》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囚徒被關在洞穴中長大,經年累月隻能面對著墻壁,不能隨意走動。 某天一個囚徒脫出瞭桎梏,逃出瞭洞穴。 這時他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光明一片,寬廣遼闊。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洞穴,向同伴們描述外面的世界,想要帶他們一同逃離監牢。 同伴卻覺得他瘋瞭,誰也不搭理他的話。 因為長久以來,他們的認知和思想早已固化,所理解的世界就隻有眼前的墻壁。 默契共鳴下的長久相處,看似是關系的滋養,其實是對自我認知的固化和設限。 一段好的關系,應該是促進彼此的共同成長。 倘若隻是孤獨時的慰藉,浪潮褪去以後才會發現,一切不過是給自己畫地為牢。 沉浸在同頻的幻夢裡,相同的能量磁場反而更容易將我們圍困。 作傢埃萊娜·費蘭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裡,塑造瞭兩個截然不同的女孩。 莉拉敏銳聰明,直率勇敢。萊農聽話乖巧,圓滑周全。 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從青春期開始就劃出瞭界限,莉拉早早結婚嫁人,萊農一路讀書學習。 從性格到人生經歷,彼此的差異不斷地沖突碰撞,但她們並沒有漸行漸遠。 萊農以莉拉為對照,一次次深入的挖掘和反思彼此的不同,把碰撞帶來的痛苦轉化為成長的刺激和養料。 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同頻的默契共鳴帶來的,是對自我認知的認可。 而差異沖突帶來的“痛苦”,是高能量者對我們發起的沖擊和挑戰,必然帶來對自我的懷疑和反思。 但也正是在此過程中,自己的盲區才會越發明晰,我們才有修正和改變的方向。 蔣英和錢學森恩愛甜蜜,相濡以沫六十二年。 錢學森投身科研,在科學世界鉆研精進;蔣英音樂天賦極高,留學歸來的第一場個人音樂會就轟上海。 他們的領域互不相幹,卻能在碰撞中給對方提供靈感和思考。 一次錢學森在書房工作,一個難點絞盡腦汁也沒辦法突破。 錢學森苦惱地直揪頭發,這時房間外傳來蔣英的鋼琴聲。 剎那之間,錢學森從飄揚的音符中捕捉到靈感。 受到啟發的錢學森,很快就捕捉到瞭解決問題的關鍵。 真正能長遠走在一起的人,彼此都有一個可以投身的世界。 他們能量高頻,互相流通,源源不斷地給予對方滋養。 他們從不刻意追求認同,也不挑剔彼此的差異,隻是在相互碰撞的時候,輕輕的擁抱,欣賞各自不同的風景。 差異固然會帶來沖突,但也是碰撞中世界被打開,能量的通道被開啟,認知有瞭升維的機會。 所以,不必逃避差異帶來的碰撞沖突。 那不過是高頻磁場匯聚到一起的彼此較量,每一分刺激都是一次進步的階梯。 《晏子春秋·雜上》裡有一句話:“居必擇鄰,遊必就士。” 追尋自我成長的趕路者,不要找同頻的人,要找能量高頻的人。 那樣的人,他們自成一個宇宙。 靠近他們,得以窺見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聆聽他們,得以開啟一個全新的視角。 那麼,該如何靠近高能量的人、提升自己的能量場呢?不妨試試這幾點: 1. 懂得自我反思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句話,曾國藩深以為然。 三十餘年,他堅持不懈地在日記裡反思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好在行動中加以改進。 他將書齋名為“求闕”,一生勤求己過,最善聽取逆耳忠言,從別人的批評裡反省思考。 正是這樣的自省自律,讓天資並不聰穎的他,得以不斷錘煉自己的人格修養,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懂得自我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行為。 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瞭解自己,如此才知道如何修正與前行。 2. 主動交流碰撞 紀錄片《學習的人》裡,拍攝過一座特殊的圖書館。 在這裡,沒有獨立學習的空間,也沒有安靜祥和的氛圍。 有的是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大聲討論爭辯的人。 這就是他們獨特的學習方式,不是悶頭背書思考,而是在交流裡碰撞彼此的思路。 夏茹冰說:“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 一個人的思考,視角容易單一。 與他者的交流碰撞裡,可以觸碰到不同的思想,獲得全新的靈感與啟發,為自我的成長增速。 3.保持空杯心態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寺廟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於是前去拜訪。 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自視甚高。 然而老禪師依舊恭敬地接待瞭他,親自給他沏茶。 但倒水時,杯子裡的水已經倒滿,老禪師仍然沒有停下。 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瞭,還要往裡倒?” 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瞭,幹嘛還倒呢?”訪客恍然大悟。 古語有言:滿招損,謙受益。 能夠保持空杯心態的人,才有重新歸零的勇氣。 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和拓展,才能取得成長和進步。 美國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說:
一個人的信念和觀念,是他以往生活經驗的累積和沉淀,如同冰山一角,深藏不露卻影響著他的全部行為。
我們所找尋到的所謂同頻共振的靈魂伴侶,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認知固化後,大腦偏好的產物。 大腦天生偏好安逸與舒服,但過度的舒服也要引起警惕,很可能不經意間就給成長的階梯上瞭鎖。 而高能量場的人,是我們成長破局的一把關鍵鑰匙。 與這樣的人相處,並非永遠舒服自在,能輕易獲得認同,卻可以在每一次的交流裡碰撞成長,拓寬自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