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棵20年以上的野生老黃芪,讓51歲的吳永林十分開心。(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5月24日,在山西大同渾源縣大仁莊鄉錯馬坪村的山坡上,芪農吳永林低頭觀察著剛剛探出20多公分高的黃芪。
作為鄉裡最大的黃芪種植戶,吳永林已經和黃芪打瞭21年交道。“沒事就愛到田裡逛逛,隨時查看一下長勢情況,預計一下今年的收成。”
和很多祖輩生活在恒山腳下的村民一樣,吳永林以前靠種植土豆和大豆為生,全傢一年收入3000多元。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吳永林發現市場上的野生黃芪價格很高,同年,他就在山坡上種下6畝地的黃芪籽。
“那時除瞭吃飯、睡覺,大多數時間就是待在地裡,盼著黃芪能快點長出來。”吳永林說,和其他產地的黃芪不同,恒山黃芪的生長周期較長,通常在6年以上。從那之後每隔兩年,他就會趁著農歷三月氣溫回暖的日子上山撒種,因為山上的土是松的,撒下去的黃芪籽容易生根。
至今,吳永林還記著第一次收獲黃芪的場景。2006年,扣除一切種植成本開銷外,他掙瞭8000元。嘗到甜頭後,2008年、2010年、2014年吳永林逐漸擴大種植面積。目前,他承包的150畝野生黃芪地和300畝人工栽植黃芪地分別為他帶來瞭每年50萬元的收入。
在渾源縣,像吳永林一樣靠種植黃芪發傢致富的農戶還有很多。據瞭解,黃芪作為渾源縣的主導產業已遍佈10個鄉鎮39.5萬畝宜芪面積,規范化種植黃芪面積達到23萬畝,年可采刨鮮芪2500萬公斤,產值達到瞭5億元。
生活在恒山腳下的芪農靠著黃芪走上瞭致富路,讓山西渾源成為“中國黃芪之鄉”。然而,和資源稟賦不相稱的是,恒山黃芪長期處於低端化、碎片化加工階段,產業鏈條、品牌等亟待提升。為此,當地政府努力探索傳統產業新路徑,舉辦黃芪研發大賽,攜手農業電商平臺打造恒山黃芪品牌,為黃芪創新產品提供更大展示平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