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投身特色產業,匠心根植鄉村振興。進入系列報道《青春匠心》。山東濟南的“95後”小夥兒李碩,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傢鄉創業,把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酸漿豆腐玩出瞭“新花樣”,讓這門老手藝得到瞭傳承,還煥發出瞭新生機。

  凌晨時分,當人們都沉浸在夢鄉中時,李碩的豆腐坊裡已經忙碌瞭起來。

  李碩:我現在寫的是他們明天要的貨,要的豆腐,然後我們根據這個量給他生產,然後給他送過去。

  半夜泡豆、凌晨制作,這樣的日子李碩已經堅持瞭四個年頭。2019年,剛大學畢業的李碩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留在瞭大城市工作。一次偶然的對話,讓他有瞭辭職回鄉創業的念頭。

  李碩:青島拍微電影(實習)的時候,正好有上合峰會,人傢都說你看那饃饃都上瞭國際舞臺瞭,你天天說你那豆腐好吃,你不傳承下去,開玩笑跟人聊天,就有瞭這種想法瞭。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李碩的傢鄉茶業口鎮,酸漿豆腐的手藝已經傳承瞭二百多年,而李碩傢更是祖祖輩輩做豆腐。他決定要回傢繼承這份手藝,沒想到遭到瞭父母堅決的反對。

  李碩父親 李欽成:既然上瞭學瞭就在外面發展,總比在傢裡強是吧?在農村裡做豆腐你什麼發展?吃著飯我就拍瞭桌子瞭(吵架)。

  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李碩有些遲疑瞭,回傢做豆腐真的就是沒出息嗎?正當他舉棋不定的時候,奶奶劉玉英站瞭出來,投瞭贊成票。

  李碩奶奶 劉玉英:我就說你要幹,我就支持你,我(跟他父親)說不行叫他幹,不但幹還得幹好,咱還得幹出個名堂來。

  然而,光有一腔熱血也難過“手藝關”。要想做出好豆腐,除瞭肯吃苦,還得精準把握每一項工藝環節。雖然有奶奶的言傳身教,但火候究竟怎樣才是最好?下漿多少才最合適?這些都需要李碩自己反復地試驗和感受。剛開始時也免不瞭出錯,不是酸漿點多瞭、點急瞭,導致豆腐發酸;就是點少瞭、點慢瞭,豆腐不成個兒;有時好不容易點漿沒問題瞭,爐子裡的火又燒得太旺瞭,豆腐老瞭。

  李碩:可能(嘗試)瞭三四個月左右,做出來的豆腐是,我一嘗,我感覺這個豆腐就是我奶奶(做出來)那個口感瞭,可以說內心是,就是說感覺是非常開心的,因為說我能把這個味道傳承下去瞭,我感覺我能做出記憶中那個味道瞭。

  就這樣,李碩沉下心來,用“柴火”燒出煙火味,用“誠心”做出老味道。他做的酸漿豆腐,不僅得到瞭傢人的認可,十裡八鄉的顧客也是贊不絕口。銷量從每天五、六十斤上升到現在的每天1000斤左右。

  為瞭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致富增收,李碩通過“公司+合作社+作坊”的模式,發展合作豆腐坊40餘傢,城區合作供應超市10餘傢,輻射帶動周邊的12個村子,近萬人受益。

  山東濟南萊蕪區茶業口鎮茶業口村 村民:錢也掙得比以前多瞭,因為他年輕比我們這些人想法多。

  如今,李碩積極往上下遊拓展豆腐產業鏈,用豆腐渣養豬養雞;並建立瞭豆腐文化展覽館,讓市民遊客品豆腐、學文化。他還與教育部門緊密聯系,讓小朋友們來豆腐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生 劉姿辰:第一次做覺得挺新穎,覺得挺有趣的。

  學生 李鑫績:知道瞭如何制作豆腐的方法,我們必須要把它傳承更大。

  李碩:我感覺我也應該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然後把我們黃豆基地都建起來,能夠更好地帶動我們身邊的老百姓的致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