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5月25日),2023中關村論壇在京開幕,開幕式上發佈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項重大科技成果。

  重大科技成果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評估報告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設。受科技部委托,中國工程院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形成瞭評估報告。評估認為,北京原始創新和科技源頭供給能力實現瞭提升,在建立新型舉國體制方面作出瞭示范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大科技成果二: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重要進展與成效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支持中關村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幹措施》,在中關村核心區率先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目前,累計出臺58項配套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與明顯成效。

  企業研發投入動力大幅提升,1萬餘戶企業享受基礎研究稅收試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加計扣除金額達300多億元。

  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試點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近千項專利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支持組建一批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實現常態化。

  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將向示范區全域推廣。

  重大科技成果三: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強化原始創新,成功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256核高性能區塊鏈加速芯片。該款芯片集強算力與高安全於一體,調度256核多線程並發運行,每秒可以處理100萬筆區塊鏈智能合約交易,並提供高效隱私計算能力,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支撐構建軟硬一體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重大科技成果四:半導體黑磷的超快瞬時能帶調控

  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是探究石墨烯、拓撲、超導等低維量子材料微觀物理機制的重要探測手段,其中,超短超強脈沖激光還可以作為電子結構及物態的有效調控手段。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利用飛秒脈沖激光,在萬億分之一秒的超快時間尺度上拍攝電子結構隨時間演化的“電影”,實現瞭非平衡態電子結構的測量和瞬時調控。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首次在半導體材料黑磷中觀測到瞬時能帶調控,即黑磷的電子結構從平衡態的拋物線形狀演化為“墨西哥帽”形狀,成功利用飛秒激光改寫瞭黑磷的“基因”。這一重大科學發現,不僅拓展瞭非平衡態物理知識的前沿,還為未來超快時間尺度上的材料物性調控奠定瞭堅實基礎,標志著中國在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非平衡態物理國際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瞭重要進展。

  重大科技成果五: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體系

  多潛能幹細胞具有無限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生物體所有功能細胞類型的能力,這些神奇的特質使其在細胞治療、藥物篩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關鍵的“種子細胞”。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取得瞭使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通過建立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方法,實現瞭不同體細胞類型轉變,將人的皮膚細胞轉變為多潛能幹細胞,並成功制備瞭胰島細胞。與傳統技術相比,化學重編程體系更加安全和簡單、易於標準化、易於調控,解決瞭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發展的底層技術問題。

  重大科技成果六: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

  量子計算雲平臺是量子計算機和雲計算技術的結合,是量子計算綜合性能的展示。一個大規模穩定運行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誕生,命名為“量子未來-QUAFU”。該平臺上線瞭136、18、10個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芯片,是國內規模最大、單芯片比特數最高的雲平臺,並實現瞭完全自主研發與國產化。該平臺兼容國際通用的開放量子匯編語言標準,為用戶提供瞭便於提交計算任務、開展重要科學研究的量子計算平臺。該平臺的操控和讀取精度超過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大科技成果七:新冠病毒體液免疫逃逸機制與突變進化特征

  昌平實驗室科研團隊自主開發瞭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技術,破解瞭新冠奧密克戎毒株各個氨基酸突變對中和抗體的逃逸機制,率先揭示瞭新冠病毒趨同進化現象及其原理,在國際上首次構建瞭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RBD)進化預測模型,並準確預測瞭相關毒株的未來進化趨勢,為抗體藥物和廣譜疫苗研發提供瞭關鍵性理論與技術支撐。

  重大科技成果八:陸相頁巖油技術革命及戰略突破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創新陸相頁巖油源內富集地質理論,創建瞭陸相頁巖油賦存實驗表征、“甜點區/段”評價、旋轉導向優快鉆井、水平井體積壓裂開發、地下頁巖加熱轉化超前儲備等五大關鍵技術體系,形成11項國傢和行業標準、168件發明專利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建設瞭松遼盆地古龍、鄂爾多斯盆地隴東、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等3個國傢級示范區與基地,獲得瞭一批重大勘探發現,為國傢能源安全提供瞭重要保障。

  重大科技成果九: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正式發佈。叢書由中國科學院、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組織,邀請3000多位相關領域院士專傢共同研究,歷時三年形成38冊系列書籍,研述瞭人工智能、合成科學、先進材料等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的發展情況,將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參考。

  重大科技成果十:國際科技組織落地北京

  當前,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亞洲仿真聯盟等國際科技組織陸續落地北京。北京將在朝陽區建設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地,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賦能助力。

  (總臺記者 王勝東 尹一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